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拔根蘆柴花(精選3篇)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拔根蘆柴花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演唱拔根蘆柴花,了解江蘇民歌特點。
2、通過演唱,激發學生對民歌的喜愛。
教學重點:啟發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激發學生熱愛中國民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各種裝飾音的演唱。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聽音樂《煙花三月》問:歌曲唱的是哪首古詩的故事?
師;詩仙李白也曾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提到了揚州。
2、詩句填詞:故人西辭黃鶴樓,————。
3、揚州風景
師:好多詩人曾在作品中寫到揚州美景,比如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中描寫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讓我們隨著美妙的音樂去游覽揚州美景吧!
4、揚州八怪,(八個畫家的作品)揚州小吃,(簡要介紹)
二:了解民歌
師:怎么樣,陶醉了吧!告訴你們揚州民歌也是很有名呢!猜一猜連一連,哪首是揚州民歌?(出示歌曲《風吹麥浪》,《阿,我的太陽》,《拔根蘆柴花》)生連民族,通俗,美聲。)
生:連一連。
師:民歌是從勞動過程中流傳而出的,關于民歌的產生,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師簡要講述)。
三:學唱歌曲
1、師:讓我們欣賞民歌《拔根蘆柴花》,感受揚州人民邊勞動邊唱歌時是怎樣的心情呢?(生跟音樂默唱,體會心情)
2、師范唱,請生感受歌曲中令人情緒高漲的地方在哪里?
3、生:唱一唱第三句(小小的郎兒來,月下牡丹芙蓉花兒開了。)
(1)唱歌譜
(2)唱歌詞
(3)師:歌曲中的蘆柴花如同一個純潔美麗的鄉村女孩通過努力漸漸長成了高雅的芙蓉牡丹,擁有了自己精彩的世界。
(4)生:情緒高漲的唱一唱。
4、學唱第二樂句
問:歌曲中哪一句出現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姐弟游玩時的畫面?
生:(第二句)。
(1)唱歌譜,找出開頭相同,結尾不同的旋律。
(2)唱歌詞
5唱第二段歌詞
6、復習波音記號:江南的小曲如同江南的山水一樣柔美婉轉,人們給音樂加上了不同的裝飾音來表達他們細膩的情感,你們來聽一聽,這首歌曲加入了波音后有何不同?
(師用比較法請生感受)
師:波音增添了樂曲歡快的情緒,更好地表達了勞動時的歡樂。
7帶波音唱
四:表現新歌
師:同學們唱得不錯,因為民歌產生于民間,許多民歌都是用當地方言傳唱出來的,學唱民歌,喜愛民歌。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拔根蘆柴花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看圖譜幫助幼兒熟悉樂曲旋律,感受音樂活潑歡快的情緒。
2、指導幼兒在熟悉樂曲旋律與節奏的基礎上,學習身體動作總譜。
3、要求幼兒根據教師指揮的手勢,迅速正確地做出動作反應。
活動準備:
1、樂曲錄音磁帶
2、圖譜一張
活動過程:
1、出示圖譜:秋天的池塘里真熱鬧,小螃蟹們開起了音樂會,它們表演吹泡泡。吹——泡泡,吹——泡泡。看,河蚌來了,小螺獅來了,小魚來了,小魚也吹起了泡泡,這時水草也跟著舞動起來,大家一齊跳起來。
2、傾聽音樂: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池塘里的音樂會。
幼兒邊聽音樂,教師邊指圖譜。
師:你覺得它們的音樂會怎么樣?
3、師:讓我們也來跟著音樂一起拍拍手吧。幼兒按樂曲的節拍隨音樂拍手。
4、引導幼兒編身體動作總譜
5、指導幼兒分聲部練習“ 身體動作總譜”
(1)在總體模仿動作熟練的基礎上,教師用模仿動作指揮幼兒分聲部做動作
(2)教師用指揮動作指揮幼兒分聲部做動作。
(3)請個別能力強的幼兒指揮做分聲部動作。
三拍子的音樂以前接觸的較少,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有些困難,但經過慢慢的練習后,也能整齊的拍出來。
看著圖譜孩子們能夠打出整首樂曲的節奏了,但是不知道他們配上樂曲后,會不會亂掉?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拔根蘆柴花 篇3
活動目標:
1、指導幼兒通過整體模仿動作,學習打擊樂《拔根蘆柴花》
2、運用不同打擊樂器,為樂曲演奏。
活動準備:樂曲圖譜一張,樂器人手一個,樂曲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1、讓幼兒跟隨老師復習“身體動作總譜”。
2、幼兒看指揮分聲部動作。
3、探索用打擊樂器配樂
(1)“螃蟹、小魚都吹起了泡泡,小樂器們也要來為它們伴奏。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伴奏的嗎?”讓幼兒自由試試各種樂器的使用的方法、音色。
(2)分別請個別幼兒上來演奏打擊樂器演奏方法,讓大家傾聽音色,并引導幼兒選擇音色、音量合適的使用方法。
(2)出示圖譜,選出幼兒創編的其中三種樂器使用方法,引導幼兒用哪種樂器怎樣使用比較合適,根據幼兒講述老師貼上相應小圖片。
(3)幼兒看圖譜和老師指揮進行配器演奏2-3遍
(4)引導幼兒改變配器使用方法,按新的方案看指揮演奏。
(5)注意傾聽,提出力度要求。引導幼兒根據力度要求,選出最佳配器使用方案進行完整的演奏。 先進行復習,讓孩子回憶昨天學過的知識,在復習過程中,我又把幾個銜接的地方強調了一下。
我發現,孩子們知道樂曲的拍子,但是有時反應不過來,可能是缺乏聯系吧,等熟練以后我想情況會有所改變。
活動反思:
在第一教時時,我們已經熟悉了樂曲,并能根據音樂的曲段進行身體動作。在第二教時,我們要運用樂器進行演奏,雖然樂曲有些熟悉了,但是要用樂器演奏,孩子還是顯的無所適從,只是拿著樂器非常興奮。我想,要進行打擊樂,就必須要有清楚的圖譜,但課程上的圖譜我覺得還不夠清楚和實用,我得自己重新設計一張既美觀又清楚的圖譜。
應該怎么樣設計呢,我不禁犯難了。這時放在桌子旁小朋友帶來的水果給了我靈感,或許可以把這三種水果分別來代替這三種樂器,并在圖譜上畫出來,這樣一來,小朋友看到自己一組的水果就知道該他們演奏了。心動馬上行動,我先畫好圖譜,然后再在節奏下面畫好各種樂器所代表的水果。OK了,我想,這下孩子在活動中肯定能更加清楚的進行演奏了。
活動馬上開始了,在復習完前一教時的內容后,我突然出示了三只水果,蘋果、橘子、香蕉,孩子都感到很好奇,音樂課上,老師拿出水果來干什么呢?激起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然后我把小朋友分成‘蘋果隊’、‘橘子隊’、‘香蕉隊’,讓三隊小朋友分別拿好三種樂器。“接下來,我們要開始演奏了。”我邊說邊出示了我精心制作的“水果圖譜”,看到這張特殊了圖譜,孩子們都睜大了眼睛。在進行分組練習后,就嘗試著完整演奏,效果還真不錯。孩子的注意力明顯比以前集中了,興趣了更大了,孩子完成目標也更輕松了,效果也更好了。
活動后,我想,其實每個活動只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用心去思考,精心去設計修改,認真的去組織,那么我相信孩子會更有興趣去學,也會學的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