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看誰抓得多》課后反思
也許在有些人看來,數學課上起來有點乏味,有點挑戰,但是我卻喜歡上了上數學課,在與孩子們一起動手操作、一起探討的時候,我也收獲了很多的快樂。
昨天是我們大班組調研,因此,我又設計了一堂有趣的數學課:《看誰抓得多》。主要是讓孩子學會記錄的方法。所以在整個活動中,我分了四個步驟。(1)幼兒每抓一次東西時,用自己的方式來記錄;(2)老師演示正確的記錄方式;(3)幼兒根據老師演示的記錄方法,再一次進行;(4)教師小結整個活動。首先我覺得在第一環節中,讓孩子們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記錄孩子們的興趣很濃,不管孩子們的記錄方式對不對,但是孩子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而進行。在第二環節中,老師示范正確的記錄方法孩子們都很認真的觀看,紀律也比較好!第三環節是讓孩子們通過看老師的正確記錄方式后,再一次進行活動。我覺得在這個環節里有許多的不足地方:1、老師在巡視過程中沒有及時發現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的問題;2、孩子們的操作材料太少,可能只限于吃的,應該玩的也要有;3、教師只是一味的示范過程,沒有啟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最后就是教師小結整個活動,結束部分。通過這個活動,我覺得問題最大的就是,孩子們在整個活動中,都是跟著老師步子,一步一步走,而沒有更好的拓展孩子們的想象,老師應該放手,大膽的鼓勵孩子們有一個自己創造想法的平臺。
開展完這個活動后,我最深的感觸就是,孩子必須從小養成好的習慣,無論是常規方面的,還是能力方面。像昨天的活動常規方面的“收”與“放”問題是一直困擾著我的,只要是開展此類需要動起來的活動,“收”與“放”時一定會亂糟糟的,一方面是孩子確實非常投入想積極參與活動,另一方面也是反映出在長期的班級管理中常規這方面比較薄弱,因此我已深刻地認識到了常規的重要性,并會按照自己所想所寫的方式方法一步一步去實施,改善班級常規的培養。另外對于數學統計方面,說實話,此類活動我班開展得比較少,孩子對統計的方法知之甚少,做為老師在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方面安排統計的活動比較少,因此孩子在這方面的能力、經驗比較欠缺。通過這樣的活動,我感覺學習統計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小、中、大班時分別制定分層的學習目標,一步一步引導孩子自主統計、學習統計、了解“統計”這種方法的作用,相信經過這樣一個階段的培養,孩子在以后再來開展統計活動時,一定會非常有序,且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我感覺孩子們昨天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只是在我的強制下才勉強收起材料,回到座位,但心思仍在活動當中,我想在我班應該可以開設相應的區域,投放適合孩子操作、統計的材料,讓孩子在區域中進行多次、反復的操作、統計,從而提升經驗。
對于活動后的評價,我想形式應該可以是多樣的,不一定是集中評價這一種,可以鼓勵孩子之間互相展示、評價,獲得有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