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樂《蓬蓬頭》聽課反思
小班音樂活動《蓬蓬頭》,黃**老師從小班孩子的興趣出發,特別是在歌曲的最后一句,替換了不同的小動物這個情節,改變了孩子們枯燥的,一遍一遍學習歌曲的模式,讓孩子們在盼望、猜測、等待中,漸漸地不知不覺地學會了這首歌曲。
1. 結合年齡,設計活動
此活動的設計是基于小班幼兒學習特點的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方面看出,(1)歌詞部分:小班階段幼兒各方面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教師在歌詞設計中別有用心,如將“蓮蓬頭”改成了“蓬蓬頭”等,基于幼兒不同的知識背景,這樣的改編更適合于演唱和記憶。其余歌詞在設計上也匹配幼兒的年齡和學習特點;(2)教具部分:教具上選用的是幼兒喜歡的公仔玩具,一而再再而三的形式,在猜測的情境中,極好地滿足了幼兒的學習需要;(3)其他部分:教師親切語言和問答的形式等方面都看出了活動設計以幼兒出發的考慮。
2. 層層壘加,循序漸進
從猜“局部圖”的設計開始活動,教師范唱的圖示以簡單的動作配合歌曲,幼兒在模仿教師動作時傾聽歌曲。在最后一句:“洗出一個是誰呀?”引發幼兒好奇心,且給予再次歌唱的理由。因為有了猜謎,幼兒喜歡猜謎,所以唱歌變成了游戲的“前奏”和“必須”,在一遍遍的重復下,幼兒漸漸學會了歌曲。在教師語言的引導下,幼兒嘗試“洗”不同的部位,動作創編同樣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增加快樂學習的元素。此外,在增加人際合作的挑戰后,幼兒在和同伴在面對面和身體接觸中,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更加明顯!
3. 好奇好勝,激勵學習
浴缸和蓮蓬頭的大圖直接營造情境,在教學開始是幼兒和教師討論并理解歌詞的主要依據;不同的公仔玩具準備,目的是因為游戲中的不確定結果,直接引發好奇心和好勝心。這樣的準備可以直接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