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天》教學反思(精選3篇)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1
教學反思一:
幼兒園是幼兒學習社會的學校。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幼兒必須逐步了解生活知識,掌握行為規范,這些技能往往可以在社會交往中得以實現。
今天我上了《我的一天》這節社會課。這節課是要讓幼兒了解早上、中午、晚上的含義,并能正確的區分,并了解一天的時間順序,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我覺得很多的幼兒都沒有時間的觀念,但是他們在幼兒園里帶就了,有時候不用老師說他們也知道接下來要做什么事情。比如早上來到幼兒園第一件事情是做什么,接下來要做什么,他們都很清楚,在上這節課前我還不了解我們班的幼兒對早中晚的認識夠不夠。我有時候也會問小朋友你們是幾點鐘睡覺的,有些小朋友會說晚上八點或九點,但是有些小朋友就亂說了,說自己三點睡覺,五點睡覺的都有,其實他們對時間的觀念都不是很清楚。我想通過這節課讓幼兒了解各個時間段的含義,了解一天中所做的事情的順序。
這節課我先是讓幼兒來說說自己的一天是怎么過的。但我問小朋友一天是怎么過的時候,我發現沒有小朋友能回答的上來。我就立馬改了自己的問題,問小朋友每天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接下來又要做什么?讓有把小朋友一天中要做的事情畫在紙上。讓小朋友了解到自己在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這個過程我覺得是比較浪費時間的,一天中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我覺得我應該先把一天中要做的事情舉例出來,弄成圖片。再讓小朋友來說說先做什么事,再做什么事會比較的好,這樣也不會很浪費時間。
接下來我出示每天中要做的事情的圖片,讓小朋友來排一排順序,要先做什么事情,再做什么事情。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覺得基本上能達到這次上課的目標,但是我覺得還是有幾個小朋友不能夠理解,社會課本是是有點枯燥的,它沒有生動的故事,也沒有有趣的游戲。我覺得我上課的語言還應該更加的生動一點,用語言的魅力去吸引每一個小朋友。
教學反思二:
本課的活動目標是:1、體驗時間的行程,培養幼兒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2、引導幼兒認識時鐘,學會看整點。 3、引導幼兒講出幼兒園一天的生活。我班是新中班升上來的,我把目標定底了,這次認識時鐘的時間為先取整點來觀察,使幼兒容易辨認。
在活動過程中我首先為小朋友們介紹了一個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好朋友——時鐘,他有什么作用和特點呢?由此引起小朋友們的注意,使幼兒能有較高的興趣同老師一起來認識時鐘。在導課部分能夠充分調動了小朋友們的積極性使幼兒注意傾聽。
認識時鐘后,引導小朋友們說說說幼兒園的一天。幾點鐘做什么事情,然后正確地撥鐘表,看誰撥得又對又快。在此部分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幼兒充分理解時間的重要,能夠大膽來表述。在這里對小朋友們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認知能力進行煅煉。只是在授課過程中,沒能更好的、全面的使幼兒的表達能力進行訓練,如果在活動中將此部分進一步深化、擴大,幼兒的能力將更好的得到培養。
在游戲“小鬧鐘”環節,讓小朋友們聽一遍,教師敲小鈴數下,幼兒撥出鐘點,敲2下幼兒撥到2點鐘。另外, 老師撥出鐘點,幼兒用肢體表現相應的生活情景,如教師撥到晚上12,幼兒做睡覺的動作。撥到早上6點,幼兒做起床動作。在這里進行這樣的處理是為了加深小朋友們對時鐘的認識,訓練小朋友們的認知能力。讓小朋友們進一步了解時間對人們的重要性。
最后,在活動延伸的部分我將這一部分放到區域里,讓小朋友們在區域操作里充分發揮,對《我的一天》進行活動延伸,這將是對幼兒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又一提高。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2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范文一:
本課的活動目標是:1、體驗時間的行程,培養幼兒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2、引導幼兒認識時鐘,學會看整點。 3、引導幼兒講出幼兒園一天的生活。我班是新中班升上來的,我把目標定底了,這次認識時鐘的時間為先取整點來觀察,使幼兒容易辨認。
在活動過程中我首先為小朋友們介紹了一個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好朋友——時鐘,他有什么作用和特點呢?由此引起小朋友們的注意,使幼兒能有較高的興趣同老師一起來認識時鐘。在導課部分能夠充分調動了小朋友們的積極性使幼兒注意傾聽。
認識時鐘后,引導小朋友們說說說幼兒園的一天。幾點鐘做什么事情,然后正確地撥鐘表,看誰撥得又對又快。在此部分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幼兒充分理解時間的重要,能夠大膽來表述。在這里對小朋友們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認知能力進行煅煉。只是在授課過程中,沒能更好的、全面的使幼兒的表達能力進行訓練,如果在活動中將此部分進一步深化、擴大,幼兒的能力將更好的得到培養。
在游戲“小鬧鐘”環節,讓小朋友們聽一遍,教師敲小鈴數下,幼兒撥出鐘點,敲2下幼兒撥到2點鐘。另外, 老師撥出鐘點,幼兒用肢體表現相應的生活情景,如教師撥到晚上12,幼兒做睡覺的動作。撥到早上6點,幼兒做起床動作。在這里進行這樣的處理是為了加深小朋友們對時鐘的認識,訓練小朋友們的認知能力。讓小朋友們進一步了解時間對人們的重要性。
最后,在活動延伸的部分我將這一部分放到區域里,讓小朋友們在區域操作里充分發揮,對《我的一天》進行活動延伸,這將是對幼兒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又一提高。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范文二:
本堂課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活動準備充分,層次清楚。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認識了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學會了看整點。
本堂課的開始部分我以聽音樂唱《小鬧鐘》歌曲,引出主題,我提問:“剛才唱的是誰呀?”小朋友都能說出是小鬧鐘。隨后我通過念繞口令讓幼兒了解時針和分針轉動的規律。小朋友的學習興趣很濃厚。
本堂課的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我通過讓幼兒說說《我的一天》,說說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猜猜看那些事情是在幾點鐘做的,為下面的活動:幼兒在鐘面上撥出鐘點做鋪墊。但是我在引導他們說出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時,講得過于細致、所以占掉的時間比預設的多了幾分鐘,因此,把最后一個環節:幼兒練習(活動材料第二冊第9頁)改為了延伸活動。
從整堂課來看,幼兒的學習興趣很濃,尤其是在游戲《小鬧鐘》時,他們能根據我撥出的時間用肢體做出相應的生活情景。
孩子們在這堂課的出色表現,比我預想的要勝出一籌。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 篇3
一、成功之處 本活動我們首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選取,活動準備充分,層次清楚。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認識了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學會了看整點、半點。 在本活動的導入部分,我所選的音樂《小鬧鐘》富有感染力且貼近活動內容,把孩子立刻吸引了過來,接下來的提問又把幼兒的思路引發到鐘表上,很自然的就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充分的學具讓幼兒很輕松的認識了時針、分針。又通過演示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了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認識整點、半點。 二、缺失之處 1.問題缺少變幻性 在活動中,我都采用了撥好時間點然后提問幼兒:“這時幾點?”幼兒的積極是蠻高的,但我發現這樣的形式在幼兒操作的環節中碰到了困難,有的幼兒只知道幾點但不知道在鐘上怎么撥。在課后我想了想如果在課堂中先采取我的方法提問幼兒“這是幾點鐘?”等幼兒掌握后,再以另一種形式提問:“那8點鐘應該怎么撥呢?分針、時針走到那個數字上呢?”這樣變換形式相信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2.教師的高控制 本活動的重點在于認識整點及半點,認識半點是活動的難點。在備課時,我認為整點和半點是一樣的,認識了整點,半點理所應當也是很容易的。而真正在活動中我才發現事實并不是這樣,對于整點,孩子們能很快地理解、學會,但到了學習半點的環節,好多幼兒都搞不清了,這時怎么回事呢?活動后我思考了,我認為還是我自身的問題,作為一個新教師,對幼兒的了解不夠,教學經驗也不足,活動大多都是在我的高控制下進行的,因為有時會覺得自己不說,孩子會不會說不出?會不會不順著我的思路回答?當孩子說出奇思怪想時,我應該怎么去應答,所以總是忍不住說出問題的答案?在半點這個環節中,總結下來,沒有讓幼兒去探索,而只是我一味的講,這個效果是遠遠小于幼兒自己探索獲得的。仔細想想,如果我能給點時間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探索一下,討論一下,效果一定會大大不同的吧!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對幼兒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對幼教事業還沒有深悟的理解,教學經驗乏乏,這些都意味著我還要深入地學習、領會,從書本中去學習、從有經驗的老教師那去取經,相信教師之路我會越走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