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擁擠(精選2篇)
我們不擁擠 篇1
大班社會活動反思今天聽了萬老師的社會課《我們不擁擠》,活動選材依據了《綱要》的精神:“符合幼兒現實發展的需要,又要有利于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生活,又有助于擴展幼兒生活經驗”。老師從認知、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將本次的活動目標,并通過三次“瓶中取球”的游戲中解決重點和難點目標。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教師在活動中應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活動過程中幼兒在第一次游戲操作前教師要交代清楚要求如:讓幼兒在拉球時只能拉繩子取球,不能一把抓好幾跟繩子也不能把手伸進去拿。這樣就避免孩子們一把抓繩子有的幼兒拿手去瓶子里拿球的現象。在老師明確指出:要先拉上面的球再拉下面的球這樣才能把球拉出來,這時孩子也知道找哪個球在上面,但由于所有球的繩子都是一樣的顏色,孩子即使知道黃色的球在上面也不知道到底應該拉哪根繩子,建議老師可以把繩子的顏色和球的顏色匹配一下,這樣孩子更了解拉上面的球要拉哪根繩子。在幼兒操作后讓幼兒自己上來用數字記錄小組拉出球的數量,大班上學期的幼兒記錄可以用圓點表示求的數量或者是用數卡黏貼的方法比較好,有的幼兒不會寫數字10。老師在游戲環節中在材料和要求上調整一下活動會更精彩。在活動第三個環節中老師結合生活實際安排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兩組視頻案例:小朋友擠成一團滑滑梯,人們擁擠著上車;小朋友排隊滑滑梯,人們有序乘車,通過兩組視頻的播放,讓孩子在場景比較中將自主構建的規則意識進一步強化,同時能聯系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反思,以此指導后面的自己做小乘客的行為,從而進一步體現《指南》中提出的將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這也是社會性教育生活化的必然途徑。在今后我要像萬老師學習如何有效的組織社會活動充分以幼兒為主。
我們不擁擠 篇2
大班孩子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規則意識,他們會說“謙讓”“輪流”“一個接一個”“要有秩序”之類的詞語,但在具體情況中,自我中心意識的本能還是會讓他們不自覺地做出一些爭搶、擁擠的行為。在本次執教活動中,我作為孩子們的引導者、支持者、觀察者,充分尊重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自主權利,讓他們自主合作嘗試,以“推”為策略,促進孩子們主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進一步了解生活中注意秩序的重要性。
一、“首推”,助幼兒發現問題。
毫無疑問,推是一種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策略,可以彰顯孩子們的主動性。所以在活動的第一環節中,直接的引入今天的問題情境,讓幼兒去嘗試瓶中取球。在第一次的取球中,很顯然孩子們的興趣是高漲的,同時他們也是所料未及,不知道在這緊張的二十秒時間中會不會取出球。結果發現,并不是每一組幼兒都能取出球,甚至有幾組幼兒根本沒有取出球,失敗的經驗于是讓孩子們明白了,取球并不是一哄而上、爭分奪秒就可以做到的,借助孩子們一個個的失敗的“訴說”,我們便產生了怎樣才能不能讓球堵在瓶口的議論。
二、“再推”,助幼兒反思實踐。
在再次的推助中,我和幼兒一起總結提煉了經驗,進一步加深了取球的規則,孩子們躍躍欲試,都想獲得第二次探索的成功。在這次的比賽中,他們更加遵守時間,懂得了要一個一個輪流的取球,但實際是否就是如此呢?結果一部分孩子們還是發現球依舊會卡在瓶口。于是我讓孩子們講述一些成功的經驗,在孩子們的眾說紛紜中,孩子們進一步獲得了如何有“秩序”地取球的規則。
三、“復推”,助幼兒解決疑惑。
經過孩子們自主的思考和反饋,他們又一次嘗試了瓶中取球的比賽,孩子們在此次的比賽中更加顯得像個是小主人,團結合作、禮讓他人,終于獲得了取球成功的快樂,也由此,孩子們對瓶中取錢的規則更加了然于心了。相信孩子們通過終于反復的嘗試以后,對于“秩序”的建立與規則的掌握會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