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變形記》教學反思(精選2篇)
《小豬變形記》教學反思 篇1
《小豬變形記》是一個有趣、幽默的故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它以生動的畫面講述了小豬想做其它動物但屢次失敗的經歷,最后發現做自己是最快樂的。在生活中我發現很多孩子總是羨慕同伴,羨慕比他高大的人,羨慕比他聰明的人,還有的孩子總是羨慕同伴的玩具,很想自己擁有同樣的玩具等等,小豬的性格正是這些孩子的復制。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幼兒其實做自己才是最好的,我們要有自信,要敢于面對自己。
新綱要中語言領域的一個發展目標是: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然而又基于大班幼兒語言發展的目標:讓孩子大膽地表述,要敢說,想說,所以在活動設計過程中,我運用生動的畫面激發幼兒想說的愿望,引導幼兒表達自己對畫面的理解和對故事的猜測,發揮幼兒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活動還通過邊看圖片邊猜測感知故事內容的方式給幼兒提供說的機會,營造輕松的語言氛圍,鼓勵幼兒大膽地說,完整地說。
然而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制定了兩個活動目標:1.了解小豬通過改變自己的形態,尋找快樂的過程,這是一個情感目標。2.在大膽地猜測與講述地過程中,知道做自己最快樂,這是一個知識目標。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兩種方法:1. 直觀形象法: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和圖片,讓幼兒仿佛置身在小豬變形記中的故事情境中,便于幼兒更好、更加容易直觀形象的理解故事內容。2. 問題討論法:在活動中我結合故事的情節設計有效的提問,如:“小豬是怎樣變形的?”“小豬變形成功了嗎?”等問題引導幼兒大膽想象,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考慮到孩子們對于這個繪本故事能學著自己去解讀,所以我在制作課件時,就運用了圖片合成的方式供幼兒解說,由于有長頸鹿的鋪墊,發現孩子們對于自主閱讀畫面的成效還是很顯著的,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則能仔細觀察畫面內容,用自己的話語進行組織講述,雖說這個過程可能比較艱辛,但看到了孩子們的進步,真正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想說、敢說的氛圍。
在之前的試教過程中,發現孩子的觀察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也都能夠意會畫面所要傳達的內容,但是可能引導得還不夠到位,在小豬每次變形之后,未能提煉這個繪本的精髓,那就是小豬變形的過程其實是很艱辛的,而且忍受了好多痛,由此來說明小豬是一只鍥而不舍的小豬,非常得勇敢。在這一方面,我其實是可以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來加以深入引導的。還有自己在肢體語言方面還可以再放開些、夸張些。這樣可能更能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和想要去了解小豬變形的一系列過程。
總體感覺這個繪本故事還是相對比較有趣味性的,變形的動物朋友也都是孩子們所熟悉的,所以整個活動過程孩子們都顯得不那么沉寂,好多孩子都想努力去表達小豬的感受等等,這為我以后執教類似的繪本故事有了一個很大的勉勵。
《小豬變形記》教學反思 篇2
一、為什么選擇這個題材
首先,我想到的是年齡特點,《小豬變形記》是中班的一節語言繪本課,以小動物小豬為主題貫穿,小豬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就想體驗動物的生活,它精力充沛,滿腦子奇思妙想,用各種方法模仿長頸鹿、斑馬等動物,遺憾的是這些方法都以失敗告終,最后受另一只豬的啟發,找到了豬的樂趣,為我們展示了一只豬“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思想歷程。
其次,我們班的幼兒特別喜歡小動物,也很感興趣,所以以小豬為切入點,很吸引幼兒,最后,在外界因素的影響,我發現我們班的幼兒有時受別人的影響,偶爾去羨慕,模仿其他小朋友,發現不了自己身上的優點與長處,感受不了其實自己也很快樂。
二、自己組織的如何:
通過今年的繪本公開課,我覺得自己有很多的細節上的不足:
1、時間上掌握的不夠好,有點拖堂了。
2、課堂上教師的有效語言的提問不突出,有點碎。
3、在師幼、幼幼互動中展現的行為有點過于單一化。
三、幼兒表現的如何:
幼兒的參與性很高,課堂氛圍很濃厚,并且在回答問題上積極、熱情,可是到最后由于時間的關系,有個別幼兒堅持的坐姿不是很好。
四、我的進步與反思:
其實,當自己選材時,曾經有一度困惑過,我到底要怎樣去摸一下,我們班幼兒身上的“底”,也就是說所謂的動物特征的已有經驗,由于也沒有適合的方法,就放棄了,可是我還是在隔壁春之柳班提前試了一節課,因為年齡比我們班幼兒大,存在差異,所以,我心里還是沒有“底”,另外,我在精神準備與物質準備上,都比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雖然,在實施中也有不足,但是,我相信我一定一次比一次好。
五、建議后我的更改:
每位教師在評課時,都給了我很多建議,我也虛心接受:
比如在觀察圖片時,老師引導的語言不要過于多,要以幼兒為中心,引導幼兒自己思考,發現問題的答案:
老師在講解時,情緒的帶動應該活潑一點,這樣才會更加符合繪本的精神所在。
所以,這次評課讓我受益匪淺,這次公開課也讓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特別是在選材上,選材成功了,課也就成功了一半,我會以這次為動力,積累經驗,再次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