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
2、告狀行為也標志著幼兒語言和思維發展的水平
幼兒園中,幼兒的告狀行為時有發生。在告狀中我們發現,總有一部分幼兒口舌不靈,語句不完整,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必須通過成人的猜測和再三追問才能斷斷續續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甚至還有的幼兒在幼兒園保持“沉默”,也就談不上什么告狀行為的發生與否了。相反,另一些幼兒在告狀時卻表現得口齒伶俐,言辭有理。因此從幼兒的告狀行為中我們可以窺視幼兒語言及思維的發展,以此作為了解幼兒并對其進行教育的一個契機。言語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簡要地說這種影響就是通過形成和提高兒童心里活動的概括性和有意性而實現的。所以幼兒在告狀的過程中,幼兒通過讀所告事情的敘述,使自己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得到了鍛煉。平時,教師在解決幼兒的矛盾時,傾向于以相互友好、團結、謙讓等要求進行調解、說服與仲裁,而忽視了利用這一機會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對待幼兒的告狀問題上有必要抓住時機使有語言和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不妨讓孩子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和自己的看法及解決問題的意見。
五、處理幼兒告狀應注意的問題
在具體處理孩子的告狀,老師和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分清幼兒告狀的性質,所謂“性質”就是指幼兒告狀的動機。幼兒告狀的動機是多方面的——
一有些告狀是變相的詢問,二有些告狀是為了讓老師關注自己的表現,三是有些告狀是求得承認的同情與幫助,四有些告狀是出于對同伴或集體的關心,五有些告狀是出于幼兒的妒忌或報復心理。
所以,作為幼教工作者和家長,應該具體分析幼兒的告狀,從幼兒的告狀中,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其他孩子的活動情況,然后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心理需求,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培養幼兒對家長的信任感和親近感,使幼兒的自尊心得到保護。
第二,要教育幼兒處理伙伴之間的矛盾。幼兒的依賴性較強,即使一點小矛盾也總也想依賴承認幫助解決。因此,老師和家長不要聽幼兒告狀就插手他們之間的事,要指導他們自己處理矛盾糾紛。而老師和家長具體處理幼兒的告狀過程中,也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幼兒從中明白了誰是誰非,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幼兒會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樣,既鍛煉了幼兒的能力,又減少了告狀次數。
第三,要教育幼兒看到別人的長處。幼兒常常是依賴于同別人的對照而進行自我評價的,因而在幼兒“詢問”、“請問”、“要求被關注、被承認”時,總習慣于用別人的不是來說明自己如何好。所以,老師和家長應注意克服孩子的思維局限和評價習慣,讓孩子學會獨立地進行自我評價,而不是借助于別人的缺點來評價自己,要善于別人的長處,找出自己的不足,這樣一來,幼兒告狀的次數也就會逐漸減少了。此外,還要教育幼兒自覺地做伙伴的榜樣,不能用批評別人的辦法來抬高自己。
第四,要教育幼兒有什么事、有什么話要敢于直說,要讓幼兒相信,老師或家長對于有話直說的人很贊賞的。如果幼兒說話“繞彎彎”,則可采取佯裝不懂的方法,此時幼兒有話非明不可。把握好這一點,對培養幼兒的良好品德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