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親子教育小感
如何把握、正確的實施親子教育是種挑戰和機智。聽許多老師說過,其實帶親子班,你教育的不是幼兒,而是成人,更確切的說是陪同人員。其中有年輕的父母,更多的是尊敬的長輩們,就是指導、與他們相互協商幼兒的教育。帶班至今,感想頗多的是你要改變一個人的教育觀,是個非常艱辛的過程,人的行為可以在偶爾一次發生改變。若要取得長效機制,就必須改變這個人的思想和教育觀念。可是,一個人的思想和教育觀念怎能說變就變,在現在的班級中,大多數的祖輩是以包辦代替為主,同時也少不了不少年輕的媽媽們。可以理解:大家的教育觀很簡單,寶寶人小,有些事慢慢來,類似吃飯、喝水、入廁都是全程陪同和包辦。幼兒該做的事陪同人員都做了,那幼兒需要做什么?就是張嘴,就是直接入廁。我覺得就像新生嬰兒一樣的生理反應。幼兒該有機會和能力的鍛煉被逐漸的剝奪,結果常聽祖輩們說:懶。老師,我們家的就是懶,不肯動。每次聽到這里,我微笑帶過,難道懶真的是天生的嗎?還是您的教育觀念導致幼兒懶的一種心理習慣。寶寶習慣了懶、習慣了不動,因為他根本沒有機會做什么。時間一長久,這就成為一種隱性的習慣。
親愛的祖輩們,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幼兒,當時也許因為幼兒的小、大朋友的便利而去替他做了什么。但是寶寶早晚要懂得吃飯、小便、喝水是一種生存的本能,不是外在的施壓和管理。而且在幼兒3歲左右,是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動手能力漸漸提高,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支配自己該做的事,所以成人就應該利用這種時期鍛煉寶寶,放手讓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他取得成功的時候,你就應該給予及時的鼓勵。另外堅持性很重要,寶寶的堅持來源于大朋友的支持和給予。所以現在的家長們要慢慢的學會適度的改變自己的觀念,重新調整自己的教育步驟。在幼兒該有的時間段給予相應的教育。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