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幼兒習慣養成的培養
三、給孩子以正面的引導。
俗話說得好“人無完人,金無全赤”,更何況是三四歲的孩子,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對孩子的要求不能過高,要學會發現幼兒的閃光之處,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每個幼兒都有自己亮麗的一面,老師要從正面引導幼兒,樹立幼兒的自信心,對幼兒正確、良好的行為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對行為差的幼兒進行正面引導,久而久之使之鞏固,形成良好的習慣。我們班的欣欣小朋友是一個活躍份子,看上去特討人喜歡,每天來園總會主動跟老師打招呼:“老師好!”可他又是典型的搗蛋鬼,很容易和其他的小朋友發生矛盾,大家都不喜歡和他在一起。這是為什么呢?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的交往方式不對,以至于經常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站隊時不聽指揮,推、擠身邊的小朋友,但我又發現了他身上有許多亮點,他用餐習慣好,午睡時能安靜入睡。針對這種情況,在用餐和午睡時我一次次表揚他,在表揚的同時,我激勵他在其他方面也要改進。我還有意識的去接近他、關注他,每當看到他不守規矩時,就走到他的跟前,摸摸他的頭,有時給他一個會意的眼神,使他認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并利用課間時間與他單獨交談,站隊時要遵守規則,不能亂跑,不能推擠小伙伴,要學會謙讓別人,這樣老師和班里的小伙伴才會喜歡你,他似懂非懂的點點頭,認真地對我說:老師,我不亂跑、推擠小朋友了。”又過了一段時間,打他小報告的次數明顯減少了,大家都喜歡和他一起玩,現在的他上課可認真了,發言也很積極,看到掉在地上的毛巾,也會主動撿起來。因此,老師要善于抓住幼兒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行為,把握好教育時機,給孩子以正面的引導,促使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四、教師的緊密合作是關鍵。
我們幼兒園每個班級郝有3位老師,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模式,如果一個老師一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感到無所適從,行為習慣就會居無所,所以教師的密切配合尤為重要。各個環節要統一明確的要求,告訴幼兒應該怎樣去做,并教縐孩子方法,讓孩子最初就明白老師的意圖,能夠按照要求有方法的去完成,讓幼兒形成一個定式的概念,循序漸進,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我認為教師分工要明確。不光孩子要建立常規,自然有序,老師也要如此,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單槍匹馬是不行的,而是靠師幼整個集體力量努力的過程,教師的緊密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五、習慣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良好習慣的培養需要長期堅持,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對幼兒的表現行為不能淡然處之、隨心所欲,老師今天心情高興了,就讓幼兒放任自流,老師心情不好了,就嚴加管教。尤其是在開學初,老師經常大張旗鼓的抓常規,培養幼兒的生活、衛生、學習等習慣,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松懈了,有的學期末索性就不管不問了,幼兒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造成了前緊后松,以至于當你想提出要求讓幼兒遵守時,他們卻不聽指揮了。所以說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并不是幾個月就能達到我們的最終目標,而是需要老師的時常督促與監管,持之以恒長久堅持下去,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