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術《小蝸牛出來了》
教學內容 美術活動《小蝸牛出來了》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搓長、由內向外盤的技能用橡皮泥制作蝸牛。2、初步學會將蝸牛的平面形象用立體形象表現出來。 教學準備 橡皮泥、泥工板;蝸牛圖片、范作、牙簽。 教學重點與難點 搓適當長度進行盤圓,用輔助工具表現頭與身體的花紋。 教學方法與手段 示范講解法;實物輔助教學。 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 幼兒活動 設計意圖 一、激發幼兒對蝸牛的興趣。
1、出示蝸牛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2、提問:“這是什么?它長的什么樣子?” 說出蝸牛的身體、蝸牛殼。 通過觀察圖片,使幼兒對蝸牛的外部形象有明確的認識,并能對小動物感興趣。 二、引導幼兒學習用橡皮泥制作“蝸牛”。
1、幫助幼兒感知制作方法。
教師出示事先做好的蝸牛,“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你們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嗎?”
2、討論制作方法。
教師與幼兒一同討論并嘗試制作蝸牛。 觀看老師的范作,感知老師的制作方法。 通過觀察與討論,了解小蝸牛的制作方法,通過老師的示范講解,能讓幼兒明確如何制作蝸牛的步驟。 制作方法:先把橡皮泥挫長;再盤圓;在一側插上短棒成頭;最后在蝸牛身上用牙簽刻上花紋。
3、指導幼兒進行操作。
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教師重點指導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幫助他們完成蝸牛的制作。 進行蝸牛的制作,盡量自己克服在制作中困難。 三、結束評講活動。
1、請幼兒相互欣賞作品。
2、引導幼兒邊欣賞邊數一數同伴做了幾只蝸牛。
3、講評幼兒作品。 自由走動,相互欣賞同伴的蝸牛作品。
找出同伴作品中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