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小青蟲的故事》
設計意圖:
在日常的生活中,當孩子們看到“小青蟲”的時候總是會表現出好奇、害怕等等各種各樣的反應。然而,絕大多數幼兒并不知道小青蟲最終會變成美麗的蝴蝶。于是我們根據活動主題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語言活動《小青蟲的故事》就是活動之一。我們試圖通過一個生動的小故事,幫助小班幼兒感知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過程,同時學習正確地使用量詞,使幼兒在一邊游戲一邊講述的過程中,充分理解故事,體驗參與文學活動的快樂。
活動目標: 1、通過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2、引導幼兒學說量詞:個、支、片;學說短句:第一天找到了一個紅紅的蘋果、第二天找到了二支黃黃的香蕉、第三天找到了三片綠的綠樹葉。 3、喜歡聽故事,體參加語言游戲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蘋果一個、香蕉二支、樹葉三片(布置成蘋果園、香蕉園、小樹林的場景),小青蟲及蝴蝶裝飾每人一個 2、幼兒已看過小青蟲和蝴蝶的圖片,了解一些簡單的知識。 3、ppt 動畫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學說量詞:個、支、片活動難點:學說短句:第一天找到了一個紅紅的蘋果、第二天找到了二支黃黃的香蕉、第三天找到了三片綠的綠樹葉。活動過程:
一、“老師送給你們的禮物喜歡嗎?今天我們都做小青蟲好不好 ?”“小青蟲們,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到草地上去玩好嗎?” 教師指揮幼兒快爬、慢爬
二、游戲“小青蟲的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 師:“我們走了這么遠的路,小青蟲的肚子餓了,讓我們一起去找吃的東西吧。”( 教師引導幼兒根據情境進行游戲,邊活動邊講述,提示幼兒正確使用量詞:個、支、片)。 1、第一天,小青蟲們一起來到蘋果園里,每條毛毛蟲吃一個蘋果。(幼兒隨老師一起爬到“蘋果園”,將一個蘋果摘下貼在自己的肚子上,一邊做一邊說:“我找到了一個紅的紅蘋果,啊唔啊唔吃掉了。”) 2、第二天,小青蟲們一起來到香蕉園里,每條毛毛蟲吃兩支香蕉。(幼兒隨老師一起爬到“香蕉園”,將二支香蕉摘下貼在自己的肚子上,一邊做一邊說:“我找到了二支黃黃的香蕉,啊唔啊唔吃掉了。”) 3、第三天,小青蟲們和姐姐一起來到小樹林里,每條小青蟲吃三片小樹葉。(幼兒隨老師一起爬到“小樹林”,將三片摘下貼在自己的肚子上,一邊做一邊說:“我找到了三片綠樹葉,啊唔啊唔吃掉了。”)
三、結合游戲經驗,大膽講述故事。 1、師:“小青蟲們你們吃飽了嗎?能告訴大家這三天你吃了些什么嗎?”師幼共同《小青蟲的故事》ppt(引導幼兒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2、在結尾部分之前插進提問:小青蟲們吃飽了會怎么樣呢?將來會變成什么呀?) 3、師、幼一起完整地講述故事。 四、模仿小青蟲變蝴蝶,增添情趣。 1、師:“故事中小青蟲們都變成了美麗的蝴蝶,我們這些小青蟲想不想變成蝴蝶啊?讓我們香香的睡上一大覺好好地休息吧,我們醒來也會變成美麗的蝴蝶!”(給幼兒背上蝴蝶裝飾,然后聽音樂慢慢變成蝴蝶飛起來。) 2、師:“蝴蝶們讓我們一起到外面去做游戲吧!”(師生聽音樂做蝴蝶飛出活動室。)教學反思: 《小青蟲的故事》活動設計理念 這是一節主題《青青小草》的生成課。活動的設計完全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建立在幼兒生活基礎上,充分體現《綱要》精神,我個人認為有幾大主要特點: 1、充分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小班幼兒的學習是在行動當中得到的,而且他們有極強的“擬人性”,游戲當中,他們會真的以為自己就是小青蟲,自己很餓在尋找食物-----恰當的情景表演很好地幫助幼兒理解了故事內容,同時豐富了詞匯和學說完整話。 2、以游戲貫徹活動始末。綱要中強調: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幼兒的學習要寓教于樂------本節課幼兒的積極性、興趣點一直在游戲中得以體現,他們在主動的參與中學習、思考,不斷積累、獲得,同時,游戲的設計充分的調動了幼兒的各種感官,幫助教師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3、本節課以語言游戲為主線,將五大領域的知識進行恰當的整合,各領域知識相互滲透,綜合性極強!幼兒在故事中豐富詞匯,學說短句;在爬的運動中,發展肢體粗動作,在摘食物中發展手的精細動作;同時復習3以內手口一致點數;培養他們首腦協同合作和思考能力,懂得了互助和謙讓;在化蛹為蝶中歌唱表演,既是動靜交替,又培養了幼兒藝術的美。 4、《毛毛蟲的故事》教學活動,真正體現《綱要》中“教師主導、幼兒主體”的精神,讓幼兒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由發現式學習逐漸過度成接受性學習。既發展了幼兒的語言,有幫助他們理解了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