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響的小路》教案(通用3篇)
《會響的小路》教案 篇1
給孩子們點名,點完名自然是上幼兒園了,然后問到,幼兒園的路上有什么響聲嗎?孩子們想到摩托車響、汽車響、電瓶車響,這都是他們的生活經驗。自然說到這里有一條會響的小路,打開電視,孩子們看到漂亮的圖畫,全是落葉的地面,鋪滿了黃黃的樹葉很美,“刺猬來到了小路上,小路發出悉悉索索的聲音,像在散步,小兔子來到小路上,踢踏踢踏,好像在跳舞,小蟋蟀來到小路上,樹葉搖啊搖,小蟋蟀睡著了”……一頁一頁就這樣講著,孩子們聽得很認真,畫面停在最后一頁,提問:小路上還有什么小動物會來呢?一些孩子給畫面上的白色給限制住了,說泡泡會來、雪人會來,還有誰會來呢?慢慢地他們想到了其他的動物:“小烏龜會來。”“小烏龜怎么來的?”“爬的。”“讓我看看小烏龜在哪里,怎么來的?”于是,小家伙們很投入地在地上爬了起來,有兩個調皮鬼竟然爬到門外去了,“小烏龜爬呀寬呀,爬累了,回家休息了。”孩子們自然地回到了位置上?故事繼續:“小烏龜回家了,誰來了呢?”小朋友們又想到了小青蛙、小白兔、小貓,一個一個“走”過小路后,小蚱蜢出場了,“蚱蜢睡在小樹葉上,樹葉輕輕地搖啊搖啊,蚱蜢睡著了”,孩子們一個個靜靜地伏在桌上休息了,“蚱蜢睡著了,許多的小動物都睡著了,蚱蜢睡得美美的,還做了一個美美的夢呢,他夢見小刺猬走到小路上悉悉索索,悉悉索索,像在散步,夢見小白兔跳到小路上,踢踏踢踏,像在跳舞,夢見……”就這樣將美美的故事再講了一遍,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很享受。“天亮了,蟋蟀醒來了,又有許多小動物到小路上來了,會是哪些小動物呢?他們會發出什么聲音?”問題拋出去了,比上一個問題加深了一點難度,希望孩子們能描述出小動物在路上走了之后,小路發出的聲音,或都小動物的聲音也行,只可惜孩子們沉浸于角色扮濱中,基本沒說出太多的聲音,也與我沒有再明確強調有關,有時課堂,教師的目標意識不夠明確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的反映作出模糊的回應,使得目標沒有達到,孩子們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此時的我,顯然就是這樣的,而且對那些“睡”在地上一直不回家的兩三個“小動物”也沒有提出明確的規則要求,也許這是一種所謂的尊重孩子的表現,其實是對孩子違反規則的一種縱容,這樣做是不妥的,今后得注意。慢慢地,小動物們回家休息了,小樹葉開始跳舞了,孩子們此時成了小樹葉,我成了大風,將樹葉吹啊吹啊,小樹葉到處飛,等到風停了,小樹葉又回到大樹媽 媽的情抱,安靜地休息了。風停了,樹葉又在小路上了,小朋友們走到了小路上,他們一會兒跳,一會兒走,非常快樂,走著走著,他們走向廁所了……
自然而然下課了。
反思:
本節課順著創設的情境,孩子們挺投入,故事也進行得比較順暢,最后讓孩子們自然地走在小路上去廁所,真是個非常智慧的做法呢,那都是課堂上突然想到了,真為自己叫好,呵呵。
這節課中小路的響聲比較難講,本課中也沒能有所突破,孩子們對象聲詞沒有把握,教師的要求也不夠明確,大概是擔心孩子們說不出來,也就將已經說出的要求給淡化了。也許放棄也是一種美,當估計到孩子的水平難以接受這樣的要求之后,適當降低,調整為孩子們能夠接受的要求,這樣更好。
《會響的小路》教案 篇2
本周一上午開展了語言活動《會響的小路》,現反思如下:
一.活動目標
在原有目標中增加對“窸窣窸窣”等擬聲詞的學習以及體驗角色扮演的樂趣。在實施過程中,幼兒能熟悉并理解故事,能夠進行想象和表演。但對于擬聲詞匯的學習,并沒有貫穿于整個活動中。應當增加對擬聲詞的提煉,并帶領幼兒多念一念。對于幼兒說出的故事外的擬聲詞,也應該提煉出來一起誦讀學習,并不該只拘泥于故事內的詞匯。
二.活動過程
1.掛圖放置的位置不佳。沒有考慮到動物形象較小,部分幼兒是無法看清楚的。今后,我會多注意這方面,確保每位幼兒都能看到并參與到課堂中來。
2.語言上,仍不夠明確簡潔。多次出現了重復和說錯的情況,語氣可以更親切一些,增加一些類似“呀”“呢”的詞語,更生動一些,也能夠更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3.在幼兒回答不出問題的時候,沒有進行及時的啟發。比如問幼兒故事的題目叫什么時,大部分幼兒只能回答出“小路”,這時就可以進行一定啟發和追問“怎么樣的小路?”
4.對幼兒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除了師幼之間的評價外,還可以增加幼兒與幼兒之間的評價。
5.在模仿環節,由于出現了幼兒集體走出位置進行模仿的情況,我怕課堂氣氛過于活躍,所以縮短了原有的表演時間。事實上,就可以順勢請幼兒自由進行表演,不必拘泥于固定位置。
6.在表演環節,由于事先設置的要求“請幼兒說一說還有什么動物會來這條小路,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對于小班幼兒有一定難度。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幼兒幾乎都不能說出發出的聲音,因而我試圖把問題引向“它的聲音是輕輕的還是重重的?”但由于對課堂的控制力還十分欠缺,幼兒既要表演模仿又要回答問題,顯得有些混亂。可以引導幼兒“想一想,誰走路輕輕的,誰是重重的”。并帶領幼兒一起輕輕地走,重重地走,體會角色的特點和之間的轉換。
《會響的小路》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大膽想象并嘗試表達小動物和風兒經過會響的小路的情景。
2、享受聆聽樹葉發出的聲音的樂趣,萌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重難點】 重點: 大膽想象并嘗試表達 難點:樂意聯想并嘗試用語言表述
【活動準備】 小猴玩具一只、樹葉路一條、簡筆圖5張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1、組織幼兒活動室外站好隊,出示小猴:小朋友們,它是誰呀?(小猴)它請我們上他家玩,你們想去么?(想)
2、讓我們一起去吧。組織孩子們走進活動室的樹葉小路。
3、咦?小朋友們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幼兒回答)
4、樹葉怎么會有聲音?(踩到上面就會響了)
5、教師組織孩子傾聽老師和幼兒走到樹葉上的聲音的不同(單、雙腳交替跳,踮起腳尖快走、慢走,用力踩踏等),讓幼兒充分體驗樹葉發出聲音的不同,并跟老師學說表示聲音的詞語(嘩啦嘩啦、踢踏踢踏、窸窣窸窣等)。總結出走路方式不同則聲音不同。為聽故事作鋪墊。
(二)、聽故事
1、出示小猴;歡迎歡迎,請你們到屋里坐吧。(組織幼兒入座,進行活動)
2、小猴:剛才,我聽小朋友們在樹葉小路上玩得很高興 ,一會嘩啦嘩啦、一會踢踏踢踏、一會窸窣窸窣,小路是怎么發出這些聲音的呢?(請個別孩子回答走過小路的姿勢與發出的聲音)
3、小猴:這條小路不僅能發很多的聲音它還有好聽的故事呢?你們想聽么?
4、教師講述故事,幼兒欣賞。
5、提問:小朋友們故事聽完了,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我來學聲音,你們來猜是故事中的哪個小動物來了,像在干什么?教師分別學習小刺猬和小白兔的,出示掛圖幫助理解。(引導幼兒關注兩者不同的走路方式)。小蚱蜢跳進小路后是什么聲音?(引導幼兒說出小蚱蜢很小,把樹葉當成了小床)
(三)、游戲:模仿小動物走進小路 1
、小猴:小朋友們,會響的小路上走過了小刺猬窸窣窸窣、小蚱蜢吱嘎吱嘎、小兔踢踏踢踏,還有哪些小動物會走過小路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下(組織孩子一起出來體驗并學說聲音詞語)。
2、組織孩子到小路上去體驗小動物走在小路上的聲音,教師對幼兒的詞語進行提煉,小羊的篤的篤,小烏龜窸窣窸窣,組織能力強和能力弱的孩子學說。
3、結束:好了,玩了這么久了,小朋友一定累了,下面咱們要回家啦,讓我們一起跟小猴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