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活動:圓圓圓(精選3篇)
小班語言活動:圓圓圓 篇1
目標:
1學會念兒歌、能根據原有兒歌格式替換兒歌中圓形物體的形象,仿編出新的兒歌。2、積極參與活動,體驗與家長一起創作的快樂。準備:1、在日常活動中引導幼兒找找圓形的東西,積累感性經驗。2、常見圓形物體簡筆畫圖片若干。4、《圓、圓、圓》兒歌的符號圖例。過程:1、學習兒歌。(1)出示圖例。師:看,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什么啊?(請幼兒說一說)師:我把這些圓圓的東西,編成了一首兒歌《圓圓圓,你們想不想聽?(2)根據兒歌圖例念出兒歌。幼兒跟念。2、看圖例替換兒歌中的圓形物體,仿編兒歌。(1)提問:還有哪些東西是圓形的?讓幼兒說出一樣圓形的物體,(老師畫出圓圓的物體)每五個組成一首新的兒歌。(2)集體朗誦新編兒歌,體驗共同仿編兒歌的快樂。(3)鼓勵幼兒大膽發言,積極參加仿編活動。3、展示和朗誦仿編的兒歌,激發幼兒繼續仿編的興趣。4、引導幼兒回家尋找圓形的物品,繼續仿編。
小班語言活動:圓圓圓 篇2
一、教材的分析。
兒歌《圓圓圓》中講述到的東西:皮球、鈴鼓、桔子等都是孩子們經常看到的,對此經驗非常的豐富,因此在熟悉兒歌時,我不是機械的讓孩子看著圖片去學,而是先將這些物品一起出示,讓孩子自由的進行講述,通過看一看、說一說在潛移默化中熟悉這些物品,進而熟悉這首兒歌;此外,圓形的東西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因此我將給予孩子創編和聯想的空間,讓孩子編一編屬于自己的兒歌《圓圓圓》。
二、活動目標。
1. 在看看、說說中熟悉兒歌內容。
2. 能根據原有兒歌格式替換兒歌中圓形物體的形象,仿編出新的兒歌。
3.感知圓形物體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活動重難點:
重點:熟悉兒歌內容。
難點:仿編兒歌。
活動準備:
1. 根據兒歌內容制作的ppt《圓圓圓》。
2. 圖譜《圓圓圓》。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皮球、鈴鼓、掛鐘、盤子和桔子,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1.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些圖片,你們認真它們嗎?(幼兒看看說說。)
2. 教師幫助幼兒學習用普通話說說它們的名字如:皮球、鈴鼓、掛鐘、盤子桔子。
3. 教師:這些東西你有沒有發現他們都是什么形狀的?(鼓勵幼兒仔細觀察,能夠發現這些東西都是圓形的。)
4. 小結過渡:真有趣呀,這些東西都是圓形的,今天老師還要給你們念一首兒歌,它的的名字就叫《圓圓圓》。(引起幼兒傾聽兒歌《圓圓圓》的興趣。)
二、組織幼兒熟悉兒歌。
(一)教師朗誦兒歌一遍。
1. 教師:你聽到老師說了什么呀?(鼓勵幼兒結合自己聽到的進行反饋。)
2. 教師進行相應的總結。
(1)如:幼兒說到:皮球。 教師:還說了皮球什么?再想想?
小結:皮球圓圓。(并出示相應的圖片,帶領幼兒一起說一說。)
(2)其他的引導方式同上。
(3)若幼兒不能將所有內容都反饋出來,教師可以朗誦第二遍。
(二)教師朗誦兒歌第二遍。
1. 教師:剛才我們聽到了和,現在還聽到了什么呀?(鼓勵幼兒繼續結合自己聽到的進行反饋。)
2. 教師進行相應的總結。
重點:引導幼兒說說好最后一句“看看桔子,還是圓圓圓。”
(三)組織幼兒完整朗誦兒歌內容。
1. 第一遍:
教師:我們一起來念念這首有趣的兒歌吧!(教師帶領幼兒一起朗誦。)
2. 第二遍:
教師:這一次老師不念了,寶寶自己念好嗎?(教師播放ppt,引導幼兒自己看著圖片進行朗誦,不會的地方教師給予及時的幫助。)
3. 第三遍:
教師:寶寶們剛才有幾句你們不會,老師幫助了你們,這一次自己念好嗎?(教師出示完整的圖片:引導幼兒自己看著圖片響亮的念。)
三、組織幼兒仿編兒歌。
1. 教師除了剛才這些東西是圓圓的,你們還知道哪些東西是圓圓的呀?(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講述如:蘋果、太陽、月亮、輪胎、方向盤、西瓜等等。)
2. 教師將幼兒說的東西用簡筆畫的方式畫出來。
3. 出示大圖譜:
(1)教師:看,這是老師為你們準備的,我們把自己想到的圓的東西放到這張圖里,就可以變成自己的兒歌《圓圓圓》了。
(2)教師根據幼兒的意愿,將圖片分別放入圖譜內,然后組織幼兒一起念念自己創編的兒歌,體驗成功的樂趣。
四、延伸活動。
1. 組織幼兒繼續創編兒歌《圓圓圓》。
2. 組織幼兒創編兒歌《方方方》
活動反思:
整首兒歌的內容較簡單,易于幼兒理解學習,但是在在學習兒歌時,發現孩子們受兒歌題目《圓圓圓》的影響,在學習時,總是把“皮球圓圓,鈴鼓圓圓……”說成“皮球圓圓圓,鈴鼓圓圓圓……”這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出現這樣的情況是非常正常了,我沒有直接告訴孩子他們念錯了,而是通過示范朗誦、打拍子、延長聲音等方式進行引導,雖然一開始孩子還是出現錯誤,但是經過我一次次的引導,慢慢的出現錯誤的孩子少了,到最后集體練念時絕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念正確了。
小班語言活動:圓圓圓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感知圓形實物,結合觀察圖片內容,學習兒歌內容。
2、采用多種形式有節奏地朗誦兒歌,體驗語言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皮球、鈴鼓、盤子、鏡子、桔子、箱子。
知識準備: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圓形的事物,獲得更多的感知經驗。
活動過程:
一、在“神奇的箱子”里取圓形實物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
1. 出示“神奇的箱子”,讓幼兒取物,說出實物的名稱及形狀。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個箱子,箱子里裝著什么,我請坐得好的小朋友來摸一摸。
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取物,說出名稱及形狀。
2.運用圖片展示實物的形象,講述圖片內容。
師:老師把這些圓圓的東西都拍下來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說說。
出示實物圖片,引導幼兒講述用句式圓圓。
二、學習兒歌內容。
1.介紹兒歌的名字。
師:有一首兒歌講得就是這些,兒歌的名字叫《圓圓圓》。
2. 教師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誦兒歌。
提問:你聽到了什么?
3.師幼共同看圖念兒歌2—3遍。
三、多種形式有節奏地朗誦兒歌,體驗活動的樂趣。
1.拍腿念兒歌。
2.拍肩念兒歌。
3.拍手念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