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端午節主題教案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其中,最為人們所知曉的一段傳說,是為了紀念2000多年前投江而死的我國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民間有賽龍舟、吃粽子、吃五黃(雄黃酒、黃魚、黃瓜、黃鱔、黃豆芽)、掛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佩香囊等習俗。在民俗文化領域,人們常把賽龍舟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二起。古時,五月五日又稱為“惡月惡日”,吃五黃飲雄黃、掛五端于門庭、采雜藥做香囊等風俗可能出自上古,其目的在于驅邪避魔、驅毒避蟲。現在,除了有迷信色彩的習俗漸已消失外,其余的習俗已流傳鄰近諸國,如:賽龍舟等,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2.教學資料。
(1)故事。
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楚國。他愛護百姓,幫助楚王治理國家,使楚國變得很強大,楚王很信任他。
王后和奸臣們看見楚王這么信任屈原,心里很不高興,經常湊在一起商量害屈原。他們拼命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動員楚王相信最強大的敵國——秦國的話,放棄跟其他小國家做朋友。屈原堅決反對楚王相信敵人的話,一再勸說楚王不要與周圍的國家絕交。楚王非常生氣,撤掉了屈原的官職,將他流放到很遠的地方,堅持與周圍的國家斷絕了朋友關系。
秦國見楚王中了計,就派了很多兵去攻打楚國。楚國被打敗了,楚王也被秦國捉去,最后死在了秦國。
屈原雖然被免除了官職,但他非常關心自己的國家,他擔心楚國的命運,常常整夜睡不著。在聽到楚國被打敗、楚王死在秦國的消息后,他非常傷心。他昏昏沉沉地走了幾天,來到了汨羅江邊,用力向江心一跳,很快沉了下去。
屈原死的這天,是農歷五月初五。老百姓們聽說后,爭著劃船,到處去撈屈原,賽船的風俗就這樣形成了。為了紀念屈原,人們還用竹葉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讓魚吃飽了不傷害屈原。
(2)童謠《拍手歌》參見蓋國梁:《節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第96頁。
(3)歌曲《包粽子》參見許卓婭主編:《韻律活動》,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81頁。
(4)自制香包的步驟。
①在紙上畫出想做的香包形狀(心形、葉形、三角形等)。
②剪裁出相應的紙樣。
③按照紙樣剪出兩面布形。
④正面對正面,對好縫合,注意留一開口。
⑤將縫好的立體翻出正面。
⑥由開口處放入干花、艾草等。
⑦將口縫合,綁上繩結。
⑧根據自己的意愿裝飾香包。
(5)折紙粽的步驟(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