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說一說》教學設計(精選2篇)
《比一比,說一說》教學設計 篇1
【活動目標】
1、能用目測額方法判斷、比較物體的粗細與寬窄。
2、愿意用語言表述活動的結果。
3、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4、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在班級環境中布置一些粗細、寬窄不同額物品,如:鉛筆、圓柱積木、長方形積木等。
2、大象和羊圖片各一張,黃色和紅色積木各一塊,《幼兒畫冊》,筆等。
【活動過程】
1、觀察動物圖片,區別粗細。
出示大象與羊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提問:大象和羊的比,誰的腿粗,誰的腿細?學說:大象腿粗,羊腿細。
2、觀察積木板,區別寬窄。
現在,大象和羊要過橋了,我們一起看一看,大象和羊分別要過哪座橋呢?為什么?學說黃色的橋寬,紅色的橋窄。
3、拓展經驗: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有粗有細、有寬有窄,老師這也準備了一些,(看看都有什么呢?請你找出兩樣相同的東西,比一比,哪個是粗的,哪個是細的?哪個是寬的?有個是窄的?請個別幼兒上來比一比,說一說。
4、小結:除了老師準備的這些材料,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只要兩個東西放在一起比較都能分出粗細和寬窄。下課的時候我們可以再去找一找,比一比,說一說。
5、操作要求: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比一比,說一說”。《幼兒畫冊》上第1組是比較粗細,小朋友把比較粗的物體用圈把它圈起來。第2組是比較寬窄,同樣小朋友把比較寬的物體用圈把它圈起來。如果兩種新游戲都玩好了,請你坐回座位上安靜等待。
6、幼兒操作。
7、評價活動: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叫什么名字?你在完成的時候遇到了什么困難?你是怎么做的
【教后反思】
設計的故事情境可以貫穿整個活動,投入的學具要明顯區分粗細和寬窄,這樣便于幼兒比一比,說一說。幼兒操作完之后,可以請先完成的小朋友坐位子上嘴里說一說,這樣既鞏固所學知識,又能避免幼兒亂串的現象。
《比一比,說一說》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 能用目測的方法判斷、比較物體的粗細與寬窄,感知它們的相對性。
2. 大膽講述比較的結果,獲得探索的樂趣。
教學準備:
物質準備:
1. 班級環境中布置一些粗細、寬窄不同的物品,如:繩子、平衡板、圓柱積木等。
2. 課件、《幼兒畫冊》。
知識準備:
能夠說出不同事物的特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比較,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難點:能正確判斷、比較物體的粗細、寬窄等。
教學方法與手段:
操作練習法、觀察法、多媒體演示法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起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位好朋友,來看看都有誰?
二、播放課件,觀察比較。
1. 師:大象和長頸鹿相比有什么不一樣的嗎?幼兒回答。我們的腿也有粗細嗎?我們教室還有什么東西也有粗細的?
小結:原來有的東西粗一點,有的東西細一點。
2. 師:老師還有一張照片,請小朋友們看看圖片上的兩個積木板有什么不一樣?幼兒回答。找找看我們教室中還有什么也是有寬窄的呢?
小結:原來有的東西寬寬的,有的東西是窄窄的。
三、組織操作,比比說說。
1. 師:現在老是要給小朋友們每人發張操作紙,上面有幾張圖片,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圖片,找一找圖片中比較粗的或者比較寬的東西,用筆把它圈出來。可以嗎?那就動手吧。
2. 巡回指導,個別展示并講評。
3. 師:都完成了嗎?老師挑選了幾張小朋友們的操作紙,我們一起來檢查一下有沒有找對。
4. 師:看一看自己的操作紙,都找對了嗎?沒有都找對的,把它改正確。
四、結束活動。
剛剛小朋友們在教室里找到了很多粗細的、寬窄的東西,現在跟老師一起到教室外面也去找找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