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樂欣賞《大象和蚊子》(精選4篇)
中班音樂欣賞《大象和蚊子》 篇1
活動目標:
1. 初步熟悉樂曲的旋律,能借助圖譜感知樂曲結構。
2. 大膽用身體動作來表現大象和蚊子的角色,體驗表現音樂的快樂。
活動準備:
1. 教師自制的圖譜。
2. 音樂磁帶。
活動內容:
一、激起興趣,初步感知樂曲。
二、教師講述故事《大象和蚊子》,幫助幼兒理解樂曲內容。
提問故事內容。
三、欣賞樂曲,借助圖譜感知樂曲結構。
1.教師出示圖譜,幼兒根據圖譜聽音樂感受樂曲。
2.看圖譜,引導幼兒發現樂曲結構。
3.幼兒傾聽樂曲,在座位上自由想象動作表現樂曲。
四、大膽用身體動作來表現樂曲。
1.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圖譜的提示,大膽用動作表現大象和蚊子的角色。
2.教師扮演大象,幼兒扮演蚊子,用動作表現樂曲。
3.交換角色用動作表現樂曲。
3.幼兒分角色表現樂曲。
4.與客人老師互動表現樂曲。
活動反思:
活動運用圖譜的演示,采用視聽結合的形式,幫助幼兒感受、理解樂曲,視聽欣賞的形式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目有所見、耳有所聞,在不知不覺中帶著喜悅、好奇之心進入樂曲美好的境界之中。利用與動作相符的動作感受理解樂曲,讓動作使樂曲更具體化、形象化,并加深幼兒對樂曲的印象。
中班音樂欣賞《大象和蚊子》 篇2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了解串鈴發出的聲音,會用臂部大肌肉帶動手腕搖串鈴,并能在了解大鼓和蛙鳴筒所表現的聲音形象的基礎上參與游戲。 2、 要求幼兒通過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節,了解故事與樂器演奏的對應關系,并做出相應的游戲動作。 3、 要求幼兒學習傾聽,能在傾聽的基礎上與同伴共同演奏樂器。
活動準備: 1、 每人一個串鈴, 2、 一面大鼓。 3、 一個蛙鳴捅(可用其它能連續敲響的樂器代替)。
活動過程: 1、 幼兒聽老師講述故事,知道大象一睡著,小蚊子就可以去叮大象,大象甩尾巴時,小蚊子就要躲遠點,不能讓大象尾巴碰著,當大象尾巴不動時,小蚊子又可以去叮大象,大象使勁跺腳時,小蚊子就要“死掉”。幼兒模仿練習。 2、 幼兒聽老師用打擊樂表現故事內容,先緩緩敲大鼓,再連續刮蛙鳴筒,接著輕輕搖響串鈴,最后使勁敲大鼓。這樣,讓幼兒知道:輕而慢敲打鼓表示大象走路;刮蛙鳴筒表示大象甩尾巴;搖響串鈴表示蚊子飛;使勁敲大鼓表示大象生氣使勁跺腳。 3、 幼兒每人拿一個串鈴輕輕搖動,表示蚊子飛,在老師的提示下知道搖動手臂。 4、 幼兒在老師敲擊樂器聲中和講故事清潔的提示下做游戲。扮蚊子的幼兒練習先聽著蛙鳴筒聲往后退,當什么也聲都沒有時,就邊搖串鈴,邊走到大象(由另一老師或高大幼兒扮演)身邊,當聽到重縱的敲鼓聲時,“蚊子”就躺下“死掉”。 5、 不用故事提示,幼兒隨鼓聲,蛙鳴筒聲玩游戲。
附:故事:有一頭大象,長得可大拉!腦袋大大的,身體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用夸張的聲音念),走起路來很慢很慢,“咚--咚--咚--”(用較慢的、不太強的聲音念)。 有一天,大象出門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飛來了,它們發現了大象的屁股,說,“哇!好可愛的屁股呀!讓我們來叮叮它吧!于是,蚊子們們就圍者大象的屁股叮了起來,大象覺得屁股有點癢,就用尾巴來趕蚊子,“刮--刮--刮--”蚊子被趕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剛睡著,蚊子又飛了回來,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趕。就這樣,趕了一次又一次,大象終于生氣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腳使勁一跺,“咚--!”聲音大得把蚊子都給嚇死拉!
中班音樂欣賞《大象和蚊子》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大象走路的聲音、蚊子的叫聲感受不同的節奏。
2、要求幼兒通過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節,了解故事與節奏的對應關系,并做出相應的游戲動作。
活動準備:
樹葉節奏6份、歌詞四份、幼兒操作材料四份、
活動過程:
1、看課件說節奏
“今天有個印第安人要敲架子鼓,你們見過嗎?我是沒見過,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請你告訴我,印第安人音樂中都有哪些節奏?”
(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
請幼兒跟著節奏拍拍。
2、聽節奏找相應節奏圖
出示樹干
“看這樹沒有樹葉,請幼兒聽我的節奏,找到你們手中相對應的樹葉給它貼上,形成一棵完整的樹。“
(教師分別演奏四種節奏,請幼兒選擇)
3、大象和文字
“這棵樹好大呀,快來乘涼。”
“這時候有只大象也來乘涼,東邊-來了個-大象,咚—咚—咚;西邊-來了個-蚊子。嗡—嗡--”(出示大象蚊子圖,字條)
“你能說說我剛才說的節奏嗎?請你用小節線幫我劃分”
“大象和蚊子在樹下會發生什么事呢?”
“蚊子叮上了大象,嗡嗡嗡嗡—嗡嗡嗡翁,大象踩死了蚊子,啊扼。”(出示此兩句字條)
“后兩句沒有節奏,請小朋友用小節線幫我劃分節奏吧”
4、幼兒操作劃分節奏
5、教師點評
中班音樂欣賞《大象和蚊子》 篇4
一、案例描述
這節中班音樂教學活動《大象和蚊子》大致是這樣的:首先第一個活動環節是教師為幼兒講有關大象和蚊子的故事,并通過動作將故事表現出來,并讓幼兒模仿老師的動作。老師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幼兒們也聽得很入神,并積極地模仿老師的動作。第二個環節是教師出示圖譜,教師邊讓幼兒看圖譜邊告訴幼兒圖譜與前面所講的故事的聯系。讓幼兒進一步熟悉了該故事的情節。第三個環節是教師開始播放音樂,并示范用前面故事中大象和蚊子的動作表現音樂的變化,教師示范,幼兒模仿教師的動作,跟著教師一起聽音樂,并隨著音樂的變化做各種動作。幼兒跟隨音樂做了幾遍動作之后,進入最后一個環節,教師拿出了5種樂器,展示和介紹每種樂器的特點,然后讓每個幼兒選擇一種樂器,然后讓他們嘗試用樂器來表現音樂的節拍。在這個環節中,由于讓幼兒等待好幾個八拍才輪到自己演奏,有些幼兒注意力無法集中開始想其他的事情或與旁邊的幼兒嬉戲,有些幼兒就不知道何時輪到他們來用樂器演奏。盡管教師在努力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似乎作用不大。
二、案例分析
從本案例可看出教師前面幾個環節似乎都是為了最后一個環節——讓幼兒們合作用各種樂器來表現音樂的變化,但幼兒最終并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在第一、二兩個環節,教師設置的故事比較有趣,也很吸引幼兒。幼兒也積極跟著教師用動作來表現故事中的人物。但在這兩個環節幼兒始終沒有聽到音樂,教師一直是在用語言,圖譜講述故事,用動作表現故事,前兩個環節耗時過多。到了第三個環節,教師才開始播放音樂,幼兒跟著教師邊聽音樂邊做動作,音樂聽了幾遍就進入了第四個環節,在幼兒對樂曲不是很熟悉的情況下,教師拿出5種樂器來讓幼兒認識,并要求幼兒用這5種樂器來表現前面聽的樂曲。由于樂器種類過多,幼兒很難一下就熟悉每個樂器。將樂器分給不同的幼兒后,每個幼兒都要等待好幾個八拍才輪到自己演奏,等待的時間也較長。幼兒對樂曲和樂器的不熟悉,及等待的時間較長,自然會出現有些幼兒注意力分散及不知道什么時候輪到她來用樂器演奏的情況。由于教師把讓幼兒根據故事做動作,幼兒傾聽音樂,能用故事中人物的動作表現音樂的變化和讓幼兒合作用樂器演奏音樂這些環節放在一起用一節教學活動的時間急匆匆地教給幼兒,幼兒顯然無法咀嚼這種壓縮餅干,最終幼兒既沒有很好地感受音樂,更無法用樂器合作表現音樂。
三、反思與建議
1、準確把握幼兒的原有基礎是進行音樂活動的前提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無論從教材的選擇還是教學順序的安排上都應充分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和特點。從事幼兒音樂教育研究的許卓婭教授指出“在設計音樂教育活動時,教師必須注意準確地把握學前兒童的原有基礎。‘原有基礎’在此特指兒童需在新的學習情境運用和發展的已經獲得的經驗,不僅包括音樂的經驗,而且也包括非音樂的經驗。” [1]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活動之前,無論是確定音樂教育活動的目標還是選擇音樂教育活動的具體內容和形式,都必須建立在考慮兒童的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應根據所在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仔細認真地考慮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的設計。比如,在本教學活動案例中,教師如果能將第一個環節和第二個環節結合起來,根據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就出示圖譜,將抽象地語言和形象的圖像相結合,這樣便能讓幼兒更容易理解故事,在幼兒對故事了解并能根據故事做動作之后,幼兒將比較順利地進入下一個環節。此外,在第四個環節,教師在采用讓幼兒輪流演奏樂器的方式進行活動時,教師如果能考慮中班幼兒的特點,給中班幼兒提供2~3種樂器,那么幼兒不僅能較快地熟悉這些樂器,而且等待輪到自己演奏樂器的時間也不會太長,不容易分散注意力。
2、在音樂活動中應循序漸進地實施教學
教師在整個音樂教學活動中都應始終遵循由易到難的順序。每次教學都應讓幼兒從最簡單的活動開始,通過多次重復直到幼兒能熟練前面的活動后,才開始下一個活動。這樣前面的基礎牢靠了,才有利于下一個環節活動的展開。幼兒在充分掌握中低層次的活動之后再進入較高層次的活動中,通過小步遞進的形式真正推進每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和水平上獲得發展,慢慢讓幼兒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向審美經驗提升。比如,在本教學活動案例中的第三個環節教師應讓幼兒多次重復傾聽音樂,以便幼兒充分感知音樂的變化與故事人物、動作的關系,在幼兒熟悉音樂后,教師還應鼓勵幼兒創造性地用各種動作來表現音樂的變化。這個環節應該是這節音樂活動的重點環節,耗費的時間也是較長的。這個環節將為下一個環節:讓幼兒用樂器來表現音樂打下基礎。一節音樂課時間不夠的話,可以把該音樂活動分成兩節課上,“讓幼兒用樂器來表現音樂”放到下節音樂活動中進行,而不要像本案例中那樣為完成教學任務在一節課中匆忙就教給幼兒。
3、關注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情感體驗
音樂教學活動最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在體驗、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得到快樂。教師要關注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情感體驗,通過各種方式增加中低層次活動的游戲性,比如讓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去感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在本教學案例中,教師認為讓幼兒按照她的要求能用動作和樂器來表現出音樂就達到了這節音樂活動的目的,而筆者認為這節音樂活動最終的目標應該是讓幼兒沉浸在《大象和蚊子》的音樂中,感受音樂的律動,享受用動作和樂器和大家一起合作來表現音樂所帶給他們的快樂,從而讓幼兒對音樂更加有興趣,更加熱愛音樂。
總之,教師應始終從幼兒的角度出發,考慮本班幼兒自身的特點、發展水平和基礎,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從對幼兒來說簡單的,并能激發他們興趣的活動入手,由易到難一步一步地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并時刻關注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