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馬蒂斯的《紅色中的和諧》和《紅色的畫室》(通用2篇)
欣賞馬蒂斯的《紅色中的和諧》和《紅色的畫室》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名畫,感受作品中冷暖對比色的運用和直線、曲線的動靜對比。2、通過欣賞畫家的畫,了解畫家的個性和特色。準備:欣賞用的名畫。《紅色中的和諧》是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畫中描繪了一個室內的場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著整潔的女傭、鮮艷的桌布和墻紙、兩把椅子和一扇窗戶;通過窗戶,畫家還描繪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綠色的草地、黃色的花朵、幾棵樹和一所房子。
在這里,畫家以一塊高純度的紅色平面,限定了整個房間內的空間。他把室內三度空間的物象,全都描繪在這塊二度空間的紅色平面上。他把藍色的紋樣分布在桌布和墻面上,從而在這紅色平面上清楚地將那水平的面和垂直的面區分開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形態的表現上采取一種圖形類比的方法。我們在畫上看見,窗外的屋頂,與那把椅子形狀相類似;花園里樹木彎曲的枝丫,與桌面和墻壁上鹿角形花紋相呼應;而桌布上的花梗與女傭的頭發,則用的是同一種簡略的線條。
過程: 《紅色中的和諧》是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畫中描繪了一個室內的場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著整潔的女傭、鮮艷的桌布和墻紙、兩把椅子和一扇窗戶;通過窗戶,畫家還描繪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綠色的草地、黃色的花朵、幾棵樹和一所房子。
在這里,畫家以一塊高純度的紅色平面,限定了整個房間內的空間。他把室內三度空間的物象,全都描繪在這塊二度空間的紅色平面上。他把藍色的紋樣分布在桌布和墻面上,從而在這紅色平面上清楚地將那水平的面和垂直的面區分開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形態的表現上采取一種圖形類比的方法。我們在畫上看見,窗外的屋頂,與那把椅子形狀相類似;花園里樹木彎曲的枝丫,與桌面和墻壁上鹿角形花紋相呼應;而桌布上的花梗與女傭的頭發,則用的是同一種簡略的線條。
一、感知與講述
出示名畫——《紅色中的和諧》并提問。
1.這張紙上畫了些什么?(有人站在桌邊,桌上有花瓶,桌旁有椅子,很好看的墻紙……)
2.這張畫畫的是什么地方?(家,從打開的窗戶還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3、這張畫畫了室內和室外兩個地方,室內有那些東西?室外有哪些東西?(室內:人、桌、桌上有花瓶和水果,桌旁有椅子,很好看的墻紙。室外:粉紅色的房子、樹和草地、天空、花朵。) 二、分析與解釋
1.這張畫中什么顏色最多?(紅色)哪些地方是紅色的?(桌布、墻布)
2.用了很多紅色,給你什么感覺?(很暖和、燙、熱鬧、喜洋洋的……)
3.如果畫中全用紅色是否好看?(不好看)那么畫畫的人除了用紅色還用了什么顏色?(藍色)因為紅色 和藍色給人不同的感覺,我們稱它們為對比色,畫中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色?(窗外——冷色,室內——暖色; 人的衣服——冷色,人的身后——暖色;墻布的花紋——冷色,墻布的底色——暖色)
4.畫中哪些地方用直線?哪些地方用曲線?(桌、椅、窗框用直線,花紋、窗外的樹、人、花瓶用曲線) 看曲線和直線你的感覺有什么不同?(直線——硬邦邦的,像樹干一樣,不動的……曲線——像蛇在扭,有翻 跟頭的感覺,像在動……)
三、啟發與討論
1.這張畫畫的是一個漂亮的家。我們小朋友自己的家漂亮嗎?(很漂亮、很美麗、很好看)
2.你覺得自己家最漂亮的是什么?(玻璃柜——里面放著各種各樣的玩具、酒瓶;床——上面鋪著好看的 床罩;鋼琴——套著漂亮的琴套,琴上放著花瓶、長毛絨玩具……)
3.以后你們也來學畫一張畫,把自己家里最漂亮的地方畫出來。4、通過欣賞了畫家的畫,我們發現這位畫家的畫有哪寫特點呢?(顏色很漂亮,色彩對比很強烈,畫的東西都很夸張 )我們再來欣賞馬蒂斯的另外一張畫《紅色的畫室》
實例二:欣賞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創作“快樂的星期天”
要求:1.通過欣賞名畫,感受作品的技法——點彩畫;2.初步學會用手指作畫的方法。
準備:欣賞用的名畫、廣告顏料、調色碟、抹布、畫紙。
過程:
一、啟發與討論
星期天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很開心的日子,你們星期天過得快樂嗎?你們是怎么過的?(在公園里放風箏, 玩碰碰車、電動船、滑滑梯)
二、感知與講述
出示名畫——《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并提問。
1.今天老師帶來一幅畫,讓你們看看畫里的人是怎樣過星期天的。他們在做些什么?(有的在散步,有的 在游泳,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曬太陽……)
2.看了這幅畫,你的感覺是什么?(好像太陽真的照在身上一樣,色彩很好看……)
三、分析與解釋
1.這幅畫畫的是什么季節?(秋季)為什么?(因為草有些發黃……)
2.天氣怎樣?(很好,因為有太陽)你怎么知道有太陽?(因為草地上有人的影子……)太陽照在草地上 ,影子的顏色和草地的顏色是不是一樣?(不一樣,影子顏色深,草地顏色淺)
3.這幅畫是畫家用筆一點一點點出來的,很多很多的黃點擠在一起就成了草地,很多很多的黑點擠在一起 就成了衣服。
4.今天我們也像畫家一樣用手指蘸上顏料一點一點畫,畫一張“快樂的星期天”。先用鉛筆打輪廊,然后 用手指蘸你喜歡的顏料點畫。注意不要把不同顏色的顏料混在一起。你想畫些什么?(和媽媽一起去劃船,和 爸爸一起去看電影,到商店去買玩具)
四、巡回指導
鼓勵展開想象,提醒幼兒用手指點畫時要小心,不要把畫紙以外的東西弄臟。
五、小結講評
展示幼兒作品并作解釋、講評。
欣賞馬蒂斯的《紅色中的和諧》和《紅色的畫室》 篇2
大班美術欣賞活動:《紅色中的和諧》說課稿
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上的是一節大班的美術欣賞活動《紅色中的和諧》
從本學期開始,新教材里有了多了名畫欣賞活動,讓孩子們從小接觸經典繪畫作品,直接與大師作品對話,更好的促進幼兒欣賞能力的發展,孩子們對活動也很感興趣。于是在感受名畫構圖、色彩、線條的同時,我又為孩子們選擇了一些貼近幼兒生活的畫,本次活動我們以“紅色中的和諧”作為欣賞內容,《紅色中的和諧》是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畫中描繪了一個室內的場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著整潔的女傭、鮮艷的桌布和墻紙、兩把椅子和一扇窗戶;通過窗戶,畫家還描繪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綠色的草地、黃色的花朵、幾棵樹和一所房子。作品非常符合大班幼兒思維和認知的特點,活動中試圖打破幼兒的視覺習慣,讓他們感受冷暖色的對比,從而通過欣賞活動豐富幼兒的創作經驗和創作水平。
但對于大班第一學期的幼兒來說冷暖色的對比稍有困難,因此,我把此活動的目標制定為1、通過欣賞名畫,感受作品中冷暖對比色和直線、曲線的動靜對比,幷能嘗試把冷暖對比色運用到幼兒繪畫中去。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藝術表現力。
準備的材料有“課件馬蒂斯的作品”、“空白的畫——《家》”。課件制作巧妙、顏色鮮艷,冷暖對比強烈,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使孩子在欣賞的過程中體驗了美感,提高了觀察興趣。
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教學法、提問法并按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先讓幼兒看名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畫面中所運用的冷暖對比色以及動靜對比等內容。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整個過程中我始終本著 “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理念通過讓幼兒自由欣賞、集體交流、教師小結,讓幼兒理解作品的特點。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幼兒進一步理解作品冷暖色的運用,并鼓勵幼兒大膽進行創作。
在本次活動中,我依據大班幼兒的特點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感知與講述。二、分析與解釋。三、幼兒作畫。四、結束活動。
在第一個環節感知與講述中,我直接出示名畫讓幼兒觀察,通過幾個簡單的提問讓幼兒說說畫里有些什么,引起幼兒的興趣和探索的動機,建立幼兒已有經驗與新學習內容的聯系。讓幼兒初步與大師作品直接主動對話,他們潛在的藝術潛能被調動了。這些問題比較簡單,可讓幼兒自由講述,我不做任何評價,只要孩子能說出就可以。本環節中發現孩子們還是比較積極去觀察的。(上課過程中發現的積極還是不足)
在第二個環節分析與解釋中,重點引導幼兒通過欣賞名畫,感受作品中冷暖對比色和直線、曲線的動靜對比。首先讓幼兒說說看到畫中很多紅色的感覺,然后在再通過提問“畫畫的人除了用紅色還用了什么顏色?”引出冷暖對比色在作品中的運用。接著讓幼兒找找畫中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色?在幼兒充分講述后,我做了一下總結,幫助幼兒理清思路,使幼兒加深印象。動靜對比環節中,我請幼兒通過觀察,找出哪里用了直線,哪里用了曲線。然后再談談看直線和曲線的不同感受。為了加深幼兒對直線和曲線動靜對比的認識,我請幼兒用肢體動作來表現一下。幼兒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上課過程中發現的積極還是不足)欣賞活動不能只注重對一件作品的欣賞,還必須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和運用,從而使幼兒獲取豐富的知識和欣賞經驗。因此,我在介紹畫家的同時,又請幼兒欣賞了馬蒂斯的其他作品,讓幼兒進一步感受畫家大量運用強烈對比色彩的風格。
第三個環節是幼兒作畫,我設計的是,出示一副未涂顏色的畫——《家》,并問幼兒“小朋友你自己的家漂亮嗎?”以調動幼兒已有的經驗,再通過欣賞色相環,引導幼兒把對作品中冷暖色調的理解運用到自己的涂色作品中,培養幼兒的藝術表達力。從幼兒的作品來看,多數孩子顏色涂的還是很有創意的。
第四環節結束活動,我請幼兒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客人老師,既培養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煉了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過程中發現的積極還是不足)
活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還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