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四韻》的閱讀題答案(精選2篇)
《鄉愁四韻》的閱讀題答案 篇1
《鄉愁四韻》是中國臺灣詩界泰斗、文化名流、知名學者——余光中先生的詩歌名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語文課文《鄉愁四韻》的閱讀題目及其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鄉愁四韻》閱讀原文:余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鄉愁四韻》詩歌賞析:(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詩言志,歌詠情,詩歌是情志抒發的藝術,可是這種感情心志的抒發最忌諱抽象說教,空洞無物,為此,詩人們往往選取一些“情感對等物”(意象)來抒情言志,從而使詩歌具有含蓄蘊藉,韻味悠長的表達效果。余光中的《鄉愁四韻》依次選用了四個極具中國特色和個性風格的意象來抒發詩人久積于心、耿耿難忘的鄉愁情結。首節“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以呼告開篇,反復詠唱,“長江水”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它是自然滋潤萬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親哺育兒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國撫慰游子的綿長柔情。詩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喚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對于綠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執著而癡迷!第二節的“海棠紅”和第四節的“臘梅香”極富古典韻味,很容易引發人們對于中國古典詩詞的相似聯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留戀和熱愛。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在旅途,魂歸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啊怕蒼海桑田,文化的血脈永遠亙古如斯,一脈相連。第三節的“雪花白”則摹色繪心,以雪花的晶瑩剔透、潔白無暇隱喻游子對祖國母親的赤子之心和摯愛之情。四個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現,多側面、多角度地抒寫了詩人對祖國母親手足相連、血肉相依的深摯情懷。
(二)、聯想自然,環環相扣。
《鄉愁四韻》的高妙之處不僅僅在于精選意象,傳情達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圍繞中心意象展開層層聯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鄉愁的情感內涵。第一節由“長江水”聯想到“酒”,由“酒”聯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聯想到“鄉愁的滋味”;其余三節分別由“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引發聯想,思路擴展與第一節類似。這些聯想,一環套一環,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鄉愁的深沉厚重、悠遠綿長的特點。第一節第一層聯想把“長江水”比作“酒”,凸現鄉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層聯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則順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鄉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點;第三層聯想把“鄉愁的滋味”類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淺顯,使人們特別是那些未曾離鄉背井,游走天涯的人們對“鄉愁”有一個具體而明確的感受。三層聯想,從屬于“鄉愁”而又突現“鄉愁”,明白有序地抒發了作者的情思。顯然,這比單一的聯想比喻更具藝術魅力,其余三節的聯想擴展作用類似,茲不贅述。
(三)、音韻和諧,一唱三嘆。
《鄉愁四韻》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寫成的樂曲,首行詩猶如樂曲的主題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詩節的首尾呼應,使得每一個詩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樂段”,四個樂段之間結構非常相似,這些相似的“樂段”反復演奏,形成了回環復踏、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使主題思想得以不斷深化,從而產生了蕩氣回腸的藝術效果。這種重章疊 句的構思,顯然是借鑒了中國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點。
(四)、無理而妙,富于別趣。
嚴滄浪曾說過:“詩有別材,非關理也;詩有別趣,非關書也。”此處“別材”、“別趣”指的就是“無理而妙”的特征,所謂“無理”是指因這種逆常悖理而帶來的意想不到的詩美、詩味。《鄉愁四韻》中,作者不說“一張紅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臘梅”,而偏說“一張海棠紅”、“一片雪花白”、“一朵臘梅香”,顯然,按照生活邏輯和表達習慣,“紅”不能用量詞“張”來修飾,“白”不能用量詞“片”來限定,“香”不能用量詞“朵”來衡量。但是,詩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張紅海棠”來強調“紅”,以突出“紅”的鮮艷燦爛,而這“紅”又與后文的“血”自然相連;用“一朵雪花白”來強調“白”,白得晶瑩剔透,纖塵不染,而這“白”字又與后面的“信”緊密相連;用“一朵臘梅香”來強調“香”,以突出臘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這“香”字又與下文的“母親”相連接。相反,如果說“給我一張紅海棠”,“給我一片白雪花”,“給我一朵香臘梅”,后面隨文就勢的自然聯想就無法展開。因此,從這反常離奇的搭配中我們是可以體會到詩人的詩心智慧的。
《鄉愁四韻》閱讀題目:(1).有人說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無理而妙,富于別趣”,如按照生活邏輯和表達習慣,“紅”不能用量詞“張”來修飾,“白”不能用量詞“片”來限定. “香”不能用量詞“朵”來衡量。請你談談自己的理解。此外,“瓢、張、片、朵”是四個單位很小的量詞,如果說換成“灣、園、地、片”行不行?為什么?(6 分)
(2).請從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三個角度中任選一個角。
《鄉愁四韻》閱讀答案:(1).不行。詩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張海棠紅”來強調“紅”,以突出“紅”的鮮艷燦爛.而這“紅”又與后文的“血”自然相連:用“一朵雪花白”來強調 “白”,白得晶瑩剔透,纖塵不染,而這“白”字又與后面的“信”緊密相連;用“一朵臘梅香”來強調“香”,以突出臘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這“香”字又與下的“母親”相連接。相反,如果說“給我一張紅海棠”.“給我一片白雪花”,“給我一朵香臘梅”,后面隨文就勢的自然聯想就無法展開。因此,從這反常離奇的搭配中我們是可以體會到詩人的詩心智慧的。量詞小不代表所指事物就小,詩人所選取的四個意象內涵豐富,意義廣闊.那么前面意象的宏大與后面修飾語的小巧相互對比.就更能體現出詩人對祖國的要求很少,而自己愿意為祖國奉獻一切的崇高思想,讀后,人們自然會被詩人真摯的熱情所深深打動。
(2).示例:音樂美:《鄉愁四韻》借鑒了中國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點,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構思,音韻和諧,一唱三嘆。《鄉愁四韻》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寫成的樂曲.首行詩猶如樂曲的主題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詩節的首尾呼應,使得每一個詩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樂段”,四個樂段之間結構非常相似,這些相似的“樂段” 反復演奏,形成了回環復踏、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使主題思想得以不斷深化.從而產生了蕩氣回腸的藝術效果。
《剪不斷的鄉愁》閱讀原文:去年年底,“開放大陸探親”的消息公布了。
這消息像一股溫泉,(乍然間)從我心靈深處涌現,然后竄升到我四肢百脈,竄升到我的眼眶。我簡直無法描述那一瞬間的感動。我心底有個聲音在喊著:
“39年!39年有多少個月?多少天?39年積壓了多少鄉愁,如今,可以把這些鄉愁都給勾銷了嗎?”(A)
(不敢相信這是事實),但是,陸陸續續有人回鄉探親了!這居然成了事實!我太興奮了,和鑫濤計劃著,我們也該去大陸探親了,鑫濤去紅十字會辦手續,回來說:“需要填三等親的親人名字和地址!”
一時間,我們兩個都弄不清“三等親”包括哪些人,以及我們是否有這項“資格”,激動中,我沖口而出:“故國的山,故國的水,故國的大地泥土,和我們算是幾等親?我們要探的親,不只是‘人’呀!”(B)
不過,我畢竟不需擔憂,因為我和鑫濤分別都有舅舅姨媽在大陸,所以我們很順利地辦好了探親手續。拿到手續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腦子里奔流著黃河,奔流著長江。不只長江黃河,還聳立著五岳和長城!鑫濤見我如此興奮,忍不住提醒我說:
“聽說大陸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親人,經過39年的隔閡,可能已經相見不相識,這些你都考慮過嗎?”
考慮?我實在沒有認真去考慮過。我只覺得鄉愁像一張大網,已把我牢牢地網住。而且,當行期越來越近,我的鄉愁就越來越深。我總認為,鄉愁對于游子,就像一切人類的基本感情一樣,是與生俱來的。(C)不過,有的人來得強烈,有的人比較淡然。我,大概生來就屬于感情強烈的一型。連我的“鄉愁”也比別人多幾分!
計劃回大陸行程時,鑫濤問我:“你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鄉湖南?”
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個多災多難的時代,是個顛沛流離的時代,童年的足跡曾跋涉過大陸的許多省份。如今,再整理我這份千頭萬緒的鄉愁時,竟不知那愁緒的頂端究竟在何處?是湖南?是四川?是長江?是黃河?是絲綢之路,還是故宮北海?沉吟中,這才明白,我的鄉愁不在大陸的任何一點上,而在大陸那整片的土地上!(D)
“可是,你沒時間走遍大陸那整片的土地啊!”鑫濤說,“我們排來排去,只能去40天!”
將近40年的鄉愁,卻要用40天來彌補。可能嗎?不可能的!我們必須放棄許多地方。湖南,湖南的親人多已離散,家園中可能已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對的,竟是故鄉湖南,這才了解古人“近鄉情更怯”的感覺。當我把這感覺告訴鑫濤時,他脫口而出地說:
“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們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兒是我父母相識相戀的地方,那兒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兒是我歷史課本上一再重復的地方,那兒也是我在小說中、故事中所熟讀的地方!)那兒有“故都春夢”,有“京華煙云”!還有我……
于是,我們動身;經香港,去北京。
(瓊瑤于1988年11月,略有改動)
《剪不斷的鄉愁》閱讀題目:1.根據文中所寫的時間推算,作者離開大陸赴中國臺灣的時間大約是在:________。
2.貫穿全文的線索是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反復強調“39年”“將近40年”是為了說明什么?(不超過10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倒數第二段括號內的句子運用了排比修辭格,主要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瓊瑤夫婦為何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根據文中所述,概述其原因(20字以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四處畫橫線的句子(A)(B)(C)(D)里,最能直接表達作者心聲而又最確切地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只填序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請用簡潔的文字概括文章所寫的幾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表述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 ]
A.本文著力表現了作者對故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B.作者用“鄉愁”而不用“鄉思”、“鄉戀”作標題,則更深切更強烈的表達了作者懷念家鄉的憂傷心情。
C.“剪不斷”一詞很形象,作者巧借李煜詞句表明離開祖國的“鄉愁”是無法剪斷的。
D.文中的“乍然”和“不敢相信這是事實”,都說明了作者對回鄉探親這件事壓根兒就沒有心理準備,激動的感情純屬意外產生的。
9.文章最后說,“于是,我們動身;經香港,去北京”,請你想象一下作者到北京后下飛機時的心理活動。
《剪不斷的鄉愁》閱讀答案:1.1948年或1949年或新中國成立前
2.鄉愁或剪不斷的鄉愁
3.鄉愁之多、之久、之深
4.增強氣勢,表達對北京的一往情深
5.“我”和“我”的親人都與北京有著密切的關聯
6.(A)
7.①得知“開放大陸探親”的消息;②辦妥探親手續;③計劃去大陸的行程
8.D
9.略
《鄉愁四韻》的閱讀題答案 篇2
余光中
【自學指導】
1.反復誦讀詩句,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詞句、往復回環的聲韻美。
2.體會詩歌的四個物象寄托的濃烈的思鄉愛國情感,學習用具體物象抒情的方法。
3.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體味課文表達的鄉愁、鄉情,增進對祖國、對民族的認同感。
【作者介紹】
1.余光中,中國臺灣作家,素有“鄉愁詩人”之稱。余先生生于南京,九歲去四川,三年后回南京讀大學,四九年赴中國臺灣,后飄泊于香港、歐洲、北美……半個世紀后,重返大陸。
2.本詩風格細膩而柔綿。詩歌主要表現兩岸分離在華夏兒女心中留下的永久的痛與依戀。“懷鄉”是對祖國的懷念,“思念”是對民族文化的懷念。
3.此詩形式非常整齊,分四節,每節句數、字數、音節相同,每節換韻:平仄相間,而中心意象又多次重復,做到往復回環的聲韻美。
【學習方法】
①讀——通過“讀”來體驗作者的鄉愁。
②講——用說的方式,講詩句的內涵,講喜歡什么,講有什么不懂的。
③寫——寫幾句或仿幾句,來表達思念之情。
④議——互相討論,質疑。
【朗讀課文】
【課文簡析】
意象鮮明,情感真摯。 詩歌最忌諱抽象說教。《鄉愁四韻》依次用四個極具中國特色和個性風格的意象抒發鄉愁情結。首節“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以呼告開篇,反復詠唱“長江水”,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它是自然滋潤萬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親哺育兒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國撫慰游子的綿長柔情。詩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喚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對于綠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執著而癡迷!第2節的“海棠紅”和第4節的“臘梅香”極富古典韻味,很容易引發人們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聯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留戀和熱愛。第3節的“雪花白”摹色繪心,以雪花的晶瑩剔透、潔白無暇隱喻游子對祖國的赤子之心和摯愛之情。四個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現,多側面、多角度地抒寫了詩人對祖國母親手足相連、血肉相依的深摯情懷。
聯想自然,環環相扣。 《鄉愁四韻》圍繞中心意象展開層層聯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鄉愁的情感內涵。第1節由“長江水”聯想到“酒”,由“酒”聯想到“醉酒的滋味”,再聯想到“鄉愁的滋味”。這些聯想,一環一環,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鄉愁的深沉厚重、悠遠綿長的特點。把“長江水”比作“酒”,凸現鄉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由“酒”到“醉酒”順理成事,展示了鄉愁撩人的情思、令人心醉的特點;把“鄉愁的滋味”類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淺顯,使人們對“鄉愁”有一個具體而明確的感受。三層聯想,從屬于“鄉愁”而又突現“鄉愁”,明白有序地抒發了作者的情思。其余三節分別由“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引發聯想,思路擴展與此類似。
音韻和諧,一唱三嘆。 《鄉愁四韻》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寫成的樂曲,首行猶如樂曲的主題旋律。每一節首尾呼應,使每個詩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樂段”。四個樂段結構相似,形成回環復踏、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使主題思想不斷深化,產生了蕩氣回腸的藝術效果。這種重章疊句的構思,顯然是借鑒了中國民歌的特點。
無理而妙,富于別趣。 “無理”指逆常悖理而意外帶來的詩美。本詩作者不說“紅海棠、白雪花、香臘梅”,而偏說“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顯然,按照生活邏輯和表達習慣,“紅”不能用量詞“張”來修飾,“白”不能用量詞“片”來限定,“香”不能用量詞“朵”來衡量。但是,詩人的用心在于用“一張紅海棠”來強調“紅”,突出“紅”的鮮艷燦爛,而“紅”又與“血”相連;用“一朵雪花白”強調“白”,白得晶瑩剔透,纖塵不染,而“白”又與“信”緊密相連;用“一朵臘梅香”強調“香”,突出臘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香”又與“母親”相連接。相反,如果說“給我一張紅海棠、給我一片白雪花、給我一朵香臘梅”,后面隨文就勢的自然聯想就無法展開。從詩歌語言來說,“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還是能理解的,而且與“長江水”的結構基本一致,如果改成“水長江”則說不通了。這里只能多數服從少數。因此,從這反常離奇的搭配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的獨具匠心。
【思維訓練】
1.從詩歌的形式特點看,如何理解題目中的“四韻”?
本詩每節一韻,4節“四韻”。每節首尾呼應,使每節都像一個獨立“樂段”,四個樂段之間結構相似,形成回環復沓、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產生了蕩氣回腸的藝術效果。其中“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一個“啊”不僅舒緩語氣,更有一種情深意切的味道。
2.本詩的四個意象有什么特別的好處?
長江水、紅海棠、白雪花、香臘梅,這四個意象是從廣遠的時空中選擇的,可謂精妙絕倫。長江水,有多少的思念和纏綿,有一首詩寫到: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夜夜思君不見者,共飲長江水。表達多少深長的思念呀!香臘梅,臘梅花給人的感覺很微妙,見了就永遠忘不了,就像永遠忘不了自己母親的溫柔的懷抱一樣。
3.四個意象各有什么具體的內涵?
長江水—酒—滋味:是母親哺育兒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國撫慰游子的綿長柔情。
海棠紅—血—燒痛:極富古典韻味,表達了詩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留戀和熱愛。
雪花白—信—等待:以雪花的潔白無暇隱喻游子對祖國母親的赤子之心。
臘梅香—母親—芬芳:預示春天來臨,統一是人心所向,母親對游子永遠具有吸引力。
4.這些物象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詩人刻意選取的這四個物象,以形式之美承載思想情感的美,無一不深深地刻有中華民族的印記。它們都有表現“鄉愁”的具體內涵,恰到好處地與詩歌主題相符合。
5.第4小節的句式為什么要改動?
作者第4小節的句式未按照前三節的句式寫,而改成“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這是為了突出詩人思念母親就是思念家鄉,母親的芬芳就是家鄉的芬芳。這樣表達讓讀者更容易了解鄉愁的滋味,是鄉愁滋味的具體化。
6.鄉愁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摘錄古代詩詞里關于“鄉愁”的 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拓展學習】閱讀余光中的《鄉愁》,回答問題: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1.這首詩,詩人用哪些物象來表現“鄉愁”?
詩人把鄉愁投射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上。
2.詩歌線索是什么?
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3.這首詩歌表達了什么情感?
詩歌通過物象表達情感,表達了詩人對于民族的認同,對于民族文化的摯愛。
4.《鄉愁四韻》與《鄉愁》,有什么相同之處?
《鄉愁四韻》與《鄉愁》在風格和表現方式上,頗多一致,都體現寄情于物象的手法,形式上都是一唱三嘆,都表現了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