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與孩子協商
所謂“協商”,即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見。協商在家庭親子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溝通手段。遇到事情,家長要和孩子心平氣和的商量著解決。這樣做能使孩子以積極快樂的態度去完成他要完成的事情。能激發起孩子做事的熱情。還能增進親子溝通。相反我們家長如果事事對孩子以命令的口氣。這不僅會引起孩子逆反的心理,還會使孩子做事沒有積極性。時間一長孩子對任何事都沒有激情,慢慢就會形成做事拖拉、沒有責任心的習慣。我們遇事和孩子以協商的方式解決,而不要用命令的方式,會使孩子有被尊敬的感覺。同樣事情,不同的方法,就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我原來也不注意與孩子協商,在好多事情上搞得孩子很消極。比如。他有不合理的要求時,我用簡單粗暴的方法說不行。結果孩子表面雖然接受了。但是從他的態度上可看出他的內心還是很排斥的。時間長了他都說“有事也不和你說,反正你也不答應。”這樣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愿意和我們溝通。現在我注意力方法方式,孩子越來越喜歡和我講他的事,把他的需求講給我聽。
有時遇到我認為是不合理的要求時,我耐心的與他協商,他都是和愉快的答應的。比如前天放學時,他看到有的小朋友吃冰淇淋,其時我們這里天氣還很冷的,我不想讓他吃“啊,前幾天是誰剛發燒剛好啊?”一聽這話馬上明白“是我。”“那我們發燒剛好,身體還很虛弱的。對吧?今天的天氣你感到熱嗎?”搖搖頭說“不熱。”“是的,今天還挺冷的。而且我們發燒剛好,胃還沒完全恢復正常。如果把那么冷的冰淇淋吃到肚子里,冰淇淋會不會把胃又給刺激了?胃刺激了,它會不會再次發生故障啊?”點點頭說“會的。”“那你覺得用不用吃冰淇淋啊?”搖搖頭說“媽 媽,我知道了,我現在不吃了。等到暑假天很熱的時候我再吃。”我摸摸頭“是的,我兒子真懂道理。知道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里。行,等夏天天熱的時候我們再吃。”通過與孩子協商很順利的解決了一次小小的不合適的要求。孩子心里還很痛快的接受了我的觀點。
在我們家我們一直講民主的。孩子的事情我們一般都尊重孩子的意見。比如**班級每周五都是自由報名演講。每次我們都讓自己決定是不是要參加。有時他不行參加了就會告訴我“媽 媽,這星期我不想參加了。”我們表示理解。包括買衣服鞋子,他如果沒有時間和我一起上街,我也會事先問問喜歡啥顏色的。前幾天鞋小了,送他下棋后我要去給買鞋,我就問他“,你的鞋小了,媽 媽要去給你買鞋,你想要啥顏色的鞋啊?”“媽 媽,我這次想要白色的。因為我沒有白色的鞋(他原先一直喜歡黑色和藍色的,說男孩就應該穿這兩種顏色,最近遍口味了)。”我就尊重他的意見給他買了一件白色的鞋。
上學期我覺得他的字寫得不太好,他自己想上寫字班,我們問清楚原因,給他報了寫字班但這學期說不想上寫字班了。我問他啥原因,他說寫字班的老師老講廢話,就發字帖讓他們描,他們書上學《鄧小平爺爺》一課,說鄧小平爺爺也是自己描字帖的。他要我們給他買本字帖自己在家描,不用來回送,還節約時間。嘟爸就上街給他買一本字帖,也到每天堅持描幾行。
與孩子協商,也不是事事都要與他協商,有的事他還沒有認知判斷的能力,有的事很小的比如每天的吃飯每天天他該做的事情等都沒有必要和孩子協商,對于孩子的無理要求的事要協商的拒絕他。孩子沒有認知判斷能力時犯原則性錯誤的事也是沒有協商的余地的。和孩子說明犯原則性錯誤的后果及必須改正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