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成為城市里的留守兒童》
趙教授:你好!我女兒今年兩歲,我應該讓她去西安入學還是留在我身邊?我和丈夫是軍人在西海固工作,這里教育環境差些。我父母以前也在西海固工作,現退休即將居住西安(孩子從小也在他們身邊),西安的人文環境以及教育環境比西海固強很多,我該怎么辦?謝謝指點!
成功媽 媽
趙教授回答:
成功媽 媽:您好!
您的情況也比較特殊。你們夫婦工作的環境比較艱苦,教育的環境和條件相對來說也比較差。我的意見,僅供你們參考。
孩子的外公、外婆要到西安大城市,那里的生活、教育條件和環境,當然是要好很多。但我還是主張孩子應該跟你們夫婦在一起生活。至少在上小學之前,應該在你們夫婦身邊。
小孩子需要父母之愛,就是外公、外婆也很愛孩子,但無論如何是不能替代父母之愛的。
我家住在大學校園里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女孩子寄托在我們家。我們夫婦喜歡這個孩子,對她非常好,就像對待親孫女一樣,孩子滿意,孩子的父母也很滿意。孩子甚至對我們比對她父母還要好,跟我們親。我每天送她上學,放學接她,給她扎小辮子,教她騎自行車,帶她到體育場看足球賽、到劇院看芭蕾舞、到游泳館游泳、到中央電視臺錄節目等等。孩子的父母一個星期接一次,在我家住了五年的時間。
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她突然哭了起來,我感到莫名其妙,就問她為什么要哭?是哪兒不舒服?是有人欺負你了?都不是,您猜,從她嘴里說出了什么話?她哭著說:
“他們從我小時候,就送我到幼兒園全托,一個星期接一次;上了小學,又全托在你們家,還是一個星期接一次。哼!等他們(指她的父母)老了,我也把他們送到敬老院全托,也一個星期接他們一回!”
看到了吧。這就從小缺乏父母之愛的后果。我們雖然很愛這個孩子,對她很好,但她還是缺乏父母之愛,我們的愛彌補不了她父母之愛的欠缺,替代不了父母之愛。
我認為,你們這些年輕父母,把孩子的早期教育看得太狹窄,認為就是識字、讀書、學知識之類的東西,情感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把孩子送到西安,可能會比在你們工作的地方學的知識學得多一些。但他將來有可能會患上“父母之愛的饑渴癥”。小孩子需要親情,你們不能讓你們之間親情,人為地強行給割斷了。
您就看那些從小就入全托幼兒園的孩子,一般在心理上都有缺憾。很多人長大了,還一直耿耿于懷,認為父母不愛他。比如,那個著名的作家王朔,他跟他的父母關系一直很不好,直到今天,甚至還疙疙瘩瘩,“話不投機”。什么原因?據他自己說,父母也都是軍人,一直很忙,從小就把他全托幼兒園,有時候幾個星期才接一次。他一直覺得父母不喜歡他,有一段時間,認為自己不是父母生的,而是“國家生的”。
你們把孩子讓您的父母帶走,一學期才見一面,這無異于“整托”,你的孩子也將成為生活在城市里的“留守兒童”。孩子會覺得家長不喜歡他,被家長“拋棄”了。我不大贊成孩子跟老人去西安。
我向來是不贊成小孩子整托。最好是日托,家長跟孩子“有分有聚”。還是這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