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自我歸因
媽 媽評論說:“看來還是不夠勇敢哦,一放學就告訴我們今天體檢的各項檢查內容,一直強調有打針哦。我們問他有沒有哭,他不正面回答我們,就說好多小朋友都哭的呢。他有點習慣性地逃避自己的缺點和問題呢。作為一個小男子漢是不是缺少了點擔當呢。”在這里要為木木媽的細心和用心贊一個!
其實類似的說辭,在班級里我每天都能聽到好幾個小朋友說。
“,請你專心,不要在上課的時候隨便說話。”
“蔣老師,也隨便說話了!”
還有諸如“是他先推我的”“這不是我的錯”“他也沒有好好做操”等等等等。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常常會覺得很棘手。因為如果忽視掉,會使他覺得委屈——大家都沒有遵守規則,為什么我受到批評,他就沒有呢?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我順著他的話,對著另一個小朋友教育一番,無形中強化了他的這種推卸責任、逃避自身缺點的行為。把責任推向別人,或者將自己的責任與別人的責任混為一談,不管是無意識的還是習慣性的,這對孩子的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處理時,我不得不格外謹慎。
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反映了一種心理效應:融合效應。所謂融合效應,是指個人遭遇挫折后,不愿承擔由挫折帶來的巨大壓力,而是把自己在挫折中應負的責任與他人的責任融合在一起,或者與同樣受到挫折的人相提并論,以此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我想我們得首先反思,孩子們從哪兒感受到的“巨大壓力”?
他們在集體教學活動過程中,沒能專心聽我,而是自己隨便講小話。我對他的提醒,是不是讓他覺得自己被評價成了“不好的孩子”,由此感受到了挫折,因此產生了壓力?
爸爸媽 媽們煞有其事的問“有沒有哭啊?有沒有很勇敢?”孩子瞬間聯想到:勇敢=棒=好。他當然想當一個好孩子而不是“壞孩子”。所以他會很“聰明”的告訴你們,別的孩子也哭了呢,又不是我一個。
怎樣糾正這樣的行為?根據認知理論中的行為矯正技術,可以使用歸納推理的方法引導幼兒注意他人的權利和感受,而不是把這種方法看成懲罰性的警告和約束。
簡單來說,如果這個時候我明確告訴他:“我在上課,而你這種隨意講話的行為讓我覺得沒有禮貌,我覺得不高興;可不可以請你專心聽我的?如果你想發言,請你舉手,我一定請你的。” 他的那種“我犯了錯,我被批評了”的感覺會不會少一點?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漸漸形成了自我控制力。他的行為也會越來越由其自身的認知結構驅動,而不僅僅是去執行別人認為他應該做的事情。
當媽 媽想知道孩子體檢時的表現,可以假裝很無意的問:“今天還抽血了呀?那一定很痛,要是我說不定會哭呢。你有沒有害怕,有沒有哭啊?”讓孩子明白,就算是害怕、哭了,也都是正常的,是被諒解的。他就會坦承。這個時候針對他的恐懼心理,家長們再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他戰勝對打針(抽血)的恐懼,也許會更好。
在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感。
一、給孩子布置力所能及的小任務
二、當他敢于承擔責任的時候就給與及時的表揚、
三、對他犯的錯做及時的詳細的解釋,告訴他你希望他怎么做,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訓斥他的錯誤。批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