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引導孩子,發現孩子
剛才來上班,還沒落座,就對我說:“今天中午快被孩子氣死了!”事情是:中午給孩子洗了澡,希望他舒服地睡個午覺。而且孩子感冒未愈,她很怕孩子吹到風。于是,她想方設法哄著孩子躺到被窩里來。
可是,孩子卻被窗外樓底一個馬戲團給吸引住了,非要站在床上對著窗戶往外瞅。而窗戶又因為沒有及時打掃沾了很多灰塵。要給他穿上衣服讓他下地去看,不肯;讓他睡覺,不肯;讓他離窗戶遠點別弄臟剛洗干凈的手和剛穿上的衣服,不肯;轉移注意力,不買賬……因為硬把他抱開,他便大哭。火了,“想一巴掌摔他的臉,后來想想不能打臉,所以就在他屁股上來了幾下!”
最后,只好給孩子一瓶牛奶,總算讓委屈萬分的孩子漸漸止住了哭聲開始睡覺。
很理解那種怒火。是呀,帶孩子有時候真的很煩,孩子會做出一些與我們的愿望完全背道而馳的舉動,考驗著我們的耐心,耗費著我們的精力,更有很多時候讓我們感覺無可奈何。我也經常會有這種怒火。甚至發得更厲害。不過,我真心地希望自己和所有媽 媽,都能少發這樣的火。
其實,孩子也是很委屈的。兒子那么“不聽話”,其實只是因為一點:他想看馬戲團。馬戲團對一個孩子的引誘力當然很大,而這個孩子恰恰還不是能理解媽 媽的苦心和擔憂的時候——事實上,就算到我們現在這個年齡,又有幾次能真正聽得進去媽 媽那關于“多穿點呀,別感冒了!”這樣的嘮叨呢?假如能冷靜下來,分析并理解兒子不聽話的原因,可能就不會發火,而會想出正確的辦法來對付。這場小小的母子沖突應該不會發生而變成很愉快的親子時間。之后,用牛奶安撫和“誘騙”孩子放棄馬戲團而睡覺,湊效倒是湊效了,但卻有可能會讓孩子今后使用類似的招數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想可以這樣想:對新鮮的事物感到好奇,這說明我們的孩子有了解和探索世界的欲望,這其實是好事;孩子會因為一個其實只能遠遠地聽個聲響的馬戲團就如此執拗,也許平時帶他外出游戲和活動的時間確實不夠……這樣的話,怒氣可能會消。
而給孩子一盒牛奶,對洗過澡后的孩子其實是適合的,但如果能在小沖突之前就給,可能就沒有“副作用”而只有健康效果了。
那么,以后,當我們被孩子“氣”到的時候,先檢查一下,我們是不是理解了孩子吧。
某一天,我帶著去一個朋友家里聚會。朋友的另一個朋友,也帶著一個女孩,比小一個多月,一周四多點兒。
另一個朋友,我暫且稱為小a。小a可能因為從遠處趕來,舟車勞頓,臉上很疲勞。吃飯時,孩子也和大家一起就坐,這時,孩子抓著調羹就往湯盆里一挖。小手也隨著浸到湯里了;因為有孩子,朋友特意做了雞蛋面條,但小a喂了幾下就煩躁地放下筷子轉而舀起一個芋包:“面條太麻煩了,還是這個方便!”孩子一直不肯安靜下來,小a隨手抓了一個辣薰鴨爪塞給她:“快啃這個,給我安靜點!”
小a后來帶著孩子先走了。大家繼續聊天的時候談起了小a和她的孩子,一個朋友說:“這個孩子以后可能會越來越難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