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旅行的意義
旅行,就一定會有風險,有意外,會有舟車勞頓,會有吃不習慣的飯菜,會有等不到的班車,會有磕磕絆絆,會有生病和打針,同時,家長也會付出許多的辛苦和操勞,但是,旅行的意義也就在于此。事實上,道理不用多講,我相信家長都會明白,但涉及到具體行動上,卻有不少的家長很少付諸行動,至于原因嘛,我總結了一下,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1、覺得孩子記不住。一些家長會覺得孩子的年紀太小,去過的地方完全的沒有記憶,去了也是白去,不值得,就總是想等孩子大一些的時候再去。
2、覺得旅途會有危險。一些家長會覺得帶這么小的孩子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一定會有生活上的不習慣,飲食上的不習慣,對旅行地的不熟悉而帶來的種種不便等。
3、覺得旅行會很辛苦。一些家長會覺得帶著孩子去旅行,要帶很多很多的東西,做很多很多的準備,而且,旅行的時候,孩子如果累了,還要抱著,根本就玩不好。
針對家長的這些想法,我也提出我自己的一些個人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1、“去了白去”說法
這個想法在家長中最為普遍。可是,和中國的家庭教育最最核心的問題一樣,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想法,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其實,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我們應該完全屏棄“有用論”,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沒用的,有用的就應該堅持,沒用的就要放棄嗎?如果沿著有用論的這個思路,旅行則一定是沒用的,旅行,既考不了級,也沒有任何證書,考學時也加不了分,而且也不算特長,當然是沒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費金錢和時間。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書本的知識,語言的能力,鋼琴美術的技能,這些都是硬功夫,而性格、情操、眼界、視野等則是軟實力。硬功夫和軟實力合二為一,才能塑造出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這正象一臺電腦,硬件固然重要,但其核心競爭力是它的軟件。軟實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響發(fā)展、最能營造幸福人生的關鍵因素。
明白了此,你還會堅持“去了白去”的觀點嗎?
2、“危險”說法
帶孩子去旅行,從熟悉的家到了另外一個陌生的完全不熟悉的地方,生活上必然會遇到種種的麻煩和不便,或許,飛機的不準時會打亂旅行的既定節(jié)奏,或許,孩子會不習慣這里的氣候,或許,孩子會不適應這里的飲食,或許,孩子會不適應旅行的節(jié)奏,再或許,孩子會生病,會去看醫(yī)生等等。
但是,所有的這些就是旅行,這些危險,換個角度來看,就是旅行的魅力所在。幾乎所有的家長在旅行歸來后,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長大了,他們在充滿著刺激和危險的旅行中,用他們自己稚嫩的雙手摸索這個是,獲得了他們自己和家長都想不到的知識,開拓了眼界,放寬了視野。
這就是最大的收獲。
3、“麻煩”說法
帶著個小孩子去旅行,對于家長,尤其是對媽 媽來說的確是一件很煩瑣的煩心的事情,別的先不說,光是為他們準備行李,就足夠愁上半天。大到各種衣物,小到奶粉,奶瓶,紙尿褲,一應俱權。再加上孩子小,體力跟不上,走累了還要抱。實在是光想想就很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