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幕訪古旅行情景劇《拜謁昭君墓》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模擬訪古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或掌握昭君出塞的有關知識,理解昭君出塞的重大意義。認識到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培養學生正確的民族觀和濃厚的民族感情。
2.通過本次活動,創設情境,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力,掌握探究學習的一些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精神。
二、活動準備
組建以教師為團長以全班學生為成員的旅游團。旅游團下分6個小組,選舉一名組長。
給學生發放有關昭君出塞的資料,如翦伯贊的《內蒙訪古》。要求每一組寫一篇悼祭昭君的祭文。
制作昭君墓的多媒體資料片
三、活動過程
第一幕:啟程
啟程前團長講話:咱們在歷史課上學了王昭君,知道她是一位大美人,美的千古傳名。但她更是一位大英雄一位奇女子,她的功績永載青史。咱們都知道衛青、霍去病那是何等的英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但他們的功勞也不過王昭君,正象剪伯贊所說的: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峰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不響五十年。今天咱們就去內蒙古拜謁昭君墓。
(大屏幕上顯示飛馳的列車及進站的場面,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第二幕:車站紛爭
(大屏幕顯示熙熙攘攘的車站場面)
劇情介紹:旅游團下車遇見兩名導游,他們都介紹同學們到昭君墓一游。不過他們所說的昭君墓各居一方。一個位于呼和浩特近郊,一個在包頭附近。到底哪一個是真的,又應該去哪一處呢?團長讓大家商量再作決定。
同學們各抒己見:1、課本上說了,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南郊10公里處,叫作“青冢”,那肯定是真的應該去青冢。包頭那兒的肯定是商業炒作,是騙人的。2、探究,看看哪個是真的。
最后團長綜合大家意見作出決定:青冢有權威性,先游青冢。但咱們是探幽訪古,不是游山玩水,所以包頭那兒的也應該去探究一下,為什么出現兩個昭君墓?但防止受騙上當也必須考慮。團長要大家商討一下辦法。大家群策群力,作出如下預防措施:1、大家提高戒備意識,緊密團結,人多,不怕騙。2、先走訪調查附近村民,落實情況后再游覽包頭昭君墓。
第三幕:拜謁昭君幕
(大屏幕顯示滿載游客的汽車緩緩駛來,昭君墓的遠景圖慢慢進入人們的眼簾,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逐漸全屏顯示青冢圖像)
全體同學肅立于昭君墓前,各小組派代表朗誦各組撰寫的悼念昭君的祭文。
第四幕:在董老詩碑之前
(大屏幕切入到昭君墓前,董老的《謁昭君墓》詩碑緩緩放大到全屏,同學們紛紛駐足圍觀,有的念出聲音)
團長組織學生依據掌握材料和所學討論論證董老對昭君的評價。
(在討論接近尾聲時,嗽叭里放出哀怨的琶曲《昭君出塞》,有的同學提出這個曲子怎么這么凄涼哀怨?引出下一幕)
第五幕:昭君哀怨
團長介紹琵琶曲《昭君出塞》,特別指出哀怨的曲調是反映昭君出塞時的心情,她深入不毛時的那種滿腔的悲哀和怨恨。(這與昭君主動出塞的史實相沖突,從而引發學生討論)
學生由史實出發,想象、推理昭君出塞時的心情,哀怨?還是喜悅?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團長介紹對昭君出塞的幾種態度。
第六幕:墓頂攬勝
(鏡頭切換到昭君墓頂涼亭,并墓四周的塞外草原風光。畫外音切入:昭君墓高33米,人工夯筑的巨型封土堆。這么大一座墓堆是如何修建成的呢?傳說在昭君逝世時,塞內外的農民、牧民以衣包土堆壘而成。每到“涼秋九月,塞外草衰”時,唯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歷史上稱這為表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