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引導孩子,發現孩子
我也在想,我帶可一定要把握好管教和自由的尺度。小a的孩子無疑顯得聰明大方,但我個人不太贊成小a的處理方式。我覺得她太缺乏引導。比如當孩子非要往調盆里自己舀湯時,我們確實不能打擊她自己吃東西的熱情,但一大桌人在,可以單獨給孩子一個盆或者碗,把湯盛進來之后再讓孩子自己吃;面條因為一根一根很長喂著不便,其實用湯匙搗爛些就會很方便,畢竟面條比淀粉做的包子更好消化更適合當主食一些;薰鴨爪因為味濃且香啃著很來勁,但這不是適合孩子的食物,偶爾讓孩子嘗嘗未嘗不可,不過應該撇棄那種不耐煩的口吻和態度。
一個不到一歲半的孩子肯定還缺乏管理自己和獨立的能力。但又正好是自我意識構鑄期,什么事情都想自己試試,有時候還表現得特別執拗。適合培養一些技能(比如吃飯),卻又還離不開養育者的認真指導或者引導。這種指導與引導,需要的是耐心,需要堅持,需要技巧,孩子會在指導者的善意和耐心中,體會到興趣的。
和很多人都會理解的一樣:“孩子都是那樣,很煩人,很難對付。”引導得好,可能就會很可愛,很好對付了。現階段很辛苦,但總有一天會輕松下來的。林怡說:“現在的教是為了將來不教。”那么,現在的累,是為了將來不累。
看很多育兒博客,經常會對著電腦會心地笑。因為我覺得好多博客,尤其是初為人母的父母們寫的博客,總是顯得非常有激情,把孩子一個小小的動作都寫得“熱情澎湃”,好似養了一個世界一流的孩子——事實上,哪個父母不是這樣過來,而且現在仍然如此呢?如今,我努力克制自己這樣沾沾自喜,自以為是。不過還是很感慨:沒有養育孩子,真的發現不了孩子的世界,那么神秘,那么有趣,那么煩人……
三個月,有一天我把他放在躺椅上“坐”著,他爸過去哄他,但有所疏忽,導致往邊上一靠,碰疼了頭。哭。然后我沖出來去抱起他安撫,他爸很內疚地追過來也想看看“傷勢”,不想這家伙竟然明確地對他爸表示不滿:“哼!”至今我都想不明白,這么大點的人怎么就知道發泄不滿呢?
前幾天在街上,硬是要下來自己走,結果碰到一個臺階,他轉過身來拖他爸:“幫幫忙!”我聽了有些發愣:“誰教他說這話的?”
要拿牙刷玩,我立即悄聲對他爸說:“先把我新買的那只拿開。”結果在滿把牙刷中,一個也不要,沖著他爸不停地說:“拿來!拿來!”到底什么時候我那么輕聲的耳語讓他給聽去了而且判斷出是關于牙刷的事?
……養育孩子實在很辛苦,這種辛苦一般人真不太能體會,不過快樂又終究回報了我們的辛苦,僅僅是你看著孩子這樣“無師自通”地成長,每天都讓你有一些發現,就已足夠。
在辛苦中發現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