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愛和規矩同時給孩子
愛孩子,他很快沒有規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覺到父母不愛他。
怎么辦?一愛就亂,一管就死!
用愛的方式去給孩子規則,孩子才能感受到規則是愛的一部分;用懲罰的方式去給孩子規則,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規則。這就是這幾次家長會交流的一個重點——替代懲罰的方法。
生活中,“懲罰”已經成了很多家長最常用、最愛用的殺手锏了,的確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邊所有的家長都是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認可的選擇就一定是最科學的嗎?當然不是,只是因為這是大家最無奈的選擇,除了這“招”我們的確想不出什么好“招”了,這里要告訴您一些可以代替懲罰的好方法,供您參考。
一、對于懲罰的認識:
1、 懲罰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敵意、仇恨、抗拒、罪惡感、沒有價值感、自憐;
2、 孩子在懲罰中會把精力分散到如何報復家長上面,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不利于孩子發自內心地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3、 懲罰作為一種行為是會被孩子效仿的,“以強欺弱”會成為他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
4、 孩子受到的懲罰,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為的內疚感,他們認為“懲罰”可以抵消他們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復自己的錯誤;
5、 專家認為一個孩子應該經歷自己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罰。讓他感到,在一個相互關心的親子關系中,是沒有懲罰的。
二、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及案例參考:
1、轉移注意力:把孩子對“問題”行為的注意力轉移到幫助家長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適合:不太嚴重或者偶然性的問題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隨意拿貨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長):“你再亂拿,看你爸爸來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長):“寶貝,你來幫我挑三個最紅的蘋果吧!”
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讓孩子了解問題本身的影響:
適合:行為的后果比較嚴重,需要及時予以糾正、明確態度的問題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來跑去
反例(家長):“你太魯莽了,晚上不許看電視!”
正例(家長):“我不喜歡你這樣!小孩在過道亂跑會干擾別人購物!”
3、表明你的期望:對于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并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