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育兒經驗總結
四、良好道德品質有培養
1、有的時候帶孩子外出在見到朋友的時候會讓孩子叫“叔叔、阿姨”和人家打招呼。有的孩子聽話按照父母的要求做,父母很高興,對方也夸獎小孩真懂事;若孩子不愿意,父母就感覺臉面無光,就會當著朋友的面前說是沒禮貌的小朋友,呵斥孩子。其實這是孩子的正常反應,在2、3歲的時候,是自我意識的初期,是面向陌生人最原始的條件反射,是正常發育的表現,而父母往往感覺自己的小孩沒有禮貌而尷尬。兒子咳嗽,圣誕節帶去看醫生,醫生給檢查的時候兒子老是要回家吃圣誕老人送的巧克力。醫生跟他說咳嗽不能吃巧克力,本來小孩子就對看醫生比較抵觸,他張口就對醫生說“那是圣誕老人送我的,再不讓我吃我就打110,讓警察來抓你”。聽到后我真的好無語,但是我還是和他說馬上就好,回家給你拿。在去抓藥的路上我就悄悄的和他說“你剛才不禮貌,在醫院里面就要聽醫生的話,生病才會好的快,就像在家聽爸媽的話一樣”,他說“我知道了,就像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一樣”。在去問醫生服藥劑量的時候,趁著小孩不注意,我才和醫生道歉,說自己沒有教育好。我知道是因所謂的“不禮貌”而讓我尷尬,但是也不能當面責備孩子,為了他小小的心靈我還是認了。
2、培養孩子“輸得起”
適當的競爭意識對孩子有好處,但現在的孩子“只能贏”、“輸不起”,抗挫折能力特別差,一點委屈都不能受。其實,競爭中輸和贏都是自然的事情,我們應該坦然接受“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地完成,而非把別人打敗!我家寶寶就有“好勝”的心理,樣樣爭第一,不然就鬧。在學校的開放日時候,我和他一起參加了一個親子游戲,沒有拿到名次,當時沒有哭鬧,但是面部表情看上去比哭鬧還痛苦,我知道他是不高興。我就和媽媽勸導他,這次沒有獎品沒關系,我們下次努力,爭取拿到獎品。
輸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輸了就失去信心,培養孩子心胸寬廣,樂觀豁達,微笑著挺起胸膛,看到積極的一面,內心強大,充滿希望。這樣才能與別人和睦相處,有團隊精神,而不要超過別人就高高在上,瞧不起人;比不過別人就垂頭喪氣,失去信心、自暴自棄。
育兒是一項長期的過程,所謂知易行難。雖然看了很多書,知道了一些育兒的道理,在實行上卻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執行到100%。謹以此文,與所有父母共勉。希望所有的小寶寶,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一個真正快樂的有魅力的強者!努力幫助寶寶健康快樂的成長。最后感謝老師對寶寶的教育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