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反思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圖畫,學生在下面認真地作筆記,盡管學生把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我想,這慣。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詩意盎然、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機械地、繁瑣地逐一分析五幅也無疑是對新教材的一種背叛,是與新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的,結果肯定收效甚微。
因此,我在第二課時將品位語言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采用“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的方式,讓學生對本課的優美語言有真切的體會,加強思維與語言的訓練。先給學生做樣子,就春草、春花描繪進行分析,明確寫了些什么,從哪些角度描繪的,哪個詞或哪些詞用得特別精當,描繪時主要運用哪些方法。然后幫助同學自讀課文,有條理的進行分析。學生把理解、口述、朗讀結合起來,學習的效果比較好。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自主實踐,合作討論,探究疑難的方式學習后幾部分的內容,使學生人人都在這節課中“動”了起來。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如為了趕課時,后面三部分要挖掘的的內容也很多,可我只給了學生十五分鐘時間就進行填空驗收,效果不太理想,后又給了節課討論進行補漏,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