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學反思(通用6篇)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 篇1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個胡同里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墻。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們舍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所寫的序言,但作家并未從攝影藝術的角度落筆,而是從北京胡同的民居特點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即胡同文化的內涵。全文洋溢著濃烈的京腔京味兒,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一貫始終。
面對這樣一篇有著深厚內蘊的精美的文化散文,我很感興趣,同時又覺得很難處理,因為我一直在想怎樣才能上出那種文化的味道來,也擔心學生的探究僅停留于表面,挖掘不出深厚的文化內涵。為此,我做了精心的準備.課前我搜集了一些老北京胡同的圖片,現代北京的圖片及《胡同歌》、京味京腔的《情思大碗茶》,還有用京味語言朗讀的課文節選,通過這些素材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渲染濃厚的文化氛圍。為了能讓學生更深刻的感悟本文的內蘊,水到渠成地接受它,我試著放開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自己質疑,自己解疑,探究文章深刻的思想。力圖挖掘文本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進行一次文化的洗禮。于是將本文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多媒體播放相關圖片及胡同歌動畫)
二、學生從題目入手,自由質疑。
三、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解疑,了解胡同的特點,感悟胡同文化的內涵。
四、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復雜情感。
五、擴展探究:在胡同文化的內涵中,你喜歡哪點,不喜歡哪點,為什么?
雖然是按課時上這節課,只布置了初步預習,但學生的表現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的興致很高,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學生探究問題積極踴躍,極大地發揮了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習效果也很好。整堂課很流暢地進行下來,自己也覺得非常暢快。歡喜之余,我在想為什么這堂課上得這么順暢?學生的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會那么高?
經過反思我覺得這主要得益于教學情境的創設。
隨著我們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已越來越為我們所重視。巧妙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交流,營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
面對陌生的學生,課前的交流很有必要,它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便于課上的交流。所以課前我面向全班學生說:“很高興能與大家相識并在下面的時間里和大家一同探究學習。米盧曾經提倡過什么?”(個別學生回答“快樂足球” )“對,那我認為也應該有快樂語文。那就讓我們在快樂中品味語言,增長知識,體悟情感,怎么樣?”(學生有了興趣,高聲齊說“好!”)這樣課前學生就活躍起來了,有了上課的激情。雖然是賽課,賽課室很嚴肅安靜,但給他們的感覺是這堂課并不拘謹,應該很輕松愉快。有了這樣的愉快和諧的氛圍,同學生們敢于發言了,上課更加踴躍了,而且到最后還形成了辯論的場面。整堂課就在這種愉快活躍的氛圍中度過。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文化情境。
語文課創設良好的情境,營造一種“氛圍”、“感覺”對于學習語文來說十分重要。這就好比電影的背景音樂,讓你在了解劇情前就進入了它的話語范圍。同時一堂課的成功與否,有一個新穎有趣的導入方法很重要。電教媒體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可視可聽,可靜可動。它能憑借鮮艷的色彩、悅耳的聲音、生動的形象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情境中去感知認知。
考慮到學生對北京的胡同了解甚少,因此,如果讓學生對北京的胡同有種直觀的感知,就會一下子抓住學生的興趣,自然的引出對文本的解讀,繼而層層推進,去領悟胡同文化的魅力。所以在課堂開始,我就運用多媒體,播放由老北京胡同圖片和《胡同歌》合成的動畫課件,讓同學們在極具 \'京\'
味的歌聲中欣賞老北京的胡同。京腔京曲,歌聲悠遠,韻味醇厚,再加上那發黃的黑白的胡同照片無言的訴說,一種別樣的感慨很容易產生,這深深的吸引了學生們。從表情中能看出他們在回味著,驚嘆著,感受著北京文化那綿綿的藝術魅力,他們在教學的開始就受到了文化沖擊,同時也對胡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樣就使學生自然的走進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氛圍,利于下面更深層次的挖掘。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問題情境,是指課堂上老師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引起學生積極探索和思考,以求解決問題的一種課堂氣氛。創設問題情境,精心設問置疑,可以使學生疑中生趣,由疑激思,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和積極探索,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目的地創設一種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并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適當點撥、引導,使課堂上形成一種積極思考、探討的熱烈氣氛。其實學生發現一個問題比老師講十個問題還有意義,于是我首先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自由質疑,讓他們去發現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從題目提供的信息中發現了兩個問題:胡同有什么特點?胡同文化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學生提出問題后我給予充分的鼓勵(“你們很睿智!”),因為他們提出的問題正是作者要闡明的主要內容,也正是這節課要探究的主要問題。接著我順勢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學生探究的興致非常高,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提問也同樣有價值,很有成就感。這為后面深入理解文章,品味文化內涵做了良好的鋪墊。
課堂問題情境不僅僅包含著問題,還包含著教師的啟發、鼓勵、暗示、點撥,也包含著學生對問題的應激狀態,是一種最初由問題引起,卻遠遠勝過問題的整個課堂的動態表現。為了讓學生能深入理解胡同文化的內涵,在學生探究中,我適時提問,啟發學生深入地思考。在探究胡同文化內涵之一“易于滿足”時,幾個學生分別用自己的理解朗讀了體現北京人易于滿足的段落(“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還有什么說的……嘿!”),同學們讀的很投入,也很有趣,同學們大笑,鼓掌。我順勢引導:“北京人確實很易于滿足,拿過來一顆大白菜都覺得很好吃,而且覺得北京的白菜比別處好吃。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北京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你理解嗎?”學生有些不解,我接著啟發:“老師換種問法,他們為什么認為自己的大白菜比別處好吃,實質是什么?”學生沒有仔細思考,隨口說出:“易于滿足的心理。”我又接著提示:“確實是易于滿足,但我們要透過表象去看本質。北京是什么地方?他們為什么認為自己的比別人的好,是真的比別人好嗎?為什么?” 一生說:“他們以為自己在首都,認為自己比別人的地位高。”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終于明白了這種易于滿足的實質:北京人有一種優越感,一種唯我獨尊意識,所以不能接受其它地方好的事物,這就北京胡同文化封閉特點的一個表現。就教師的啟發、鼓勵、暗示、點撥方面,教研員評價說:“本節課注重了與學生的交流,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注重了自己的引導點撥,評價語言很到位,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再走了一步。總的來說這節課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夠放開手并能適時引導。”
經過反思我真正懂得了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就好比是燃著智慧之焰的星星之火,它可以點燃整個課堂的生命,點燃學生對學習的滿腔熱情!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學中適時、適度地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才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真正激活語文教學,帶來預想不到的精彩!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 篇2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個胡同里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墻。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們舍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所寫的序言,但作家并未從攝影藝術的角度落筆,而是從北京胡同的民居特點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即胡同文化的內涵。全文洋溢著濃烈的京腔京味兒,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一貫始終。
面對這樣一篇有著深厚內蘊的精美的文化散文,我很感興趣,同時又覺得很難處理,因為我一直在想怎樣才能上出那種文化的味道來,也擔心學生的探究僅停留于表面,挖掘不出深厚的文化內涵。為此,我做了精心的準備.課前我搜集了一些老北京胡同的圖片,現代北京的圖片及《胡同歌》、京味京腔的《情思大碗茶》,還有用京味語言朗讀的課文節選,通過這些素材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渲染濃厚的文化氛圍。為了能讓學生更深刻的感悟本文的內蘊,水到渠成地接受它,我試著放開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自己質疑,自己解疑,探究文章深刻的思想。力圖挖掘文本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進行一次文化的洗禮。于是將本文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多媒體播放相關圖片及胡同歌動畫)
二、學生從題目入手,自由質疑。
三、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解疑,了解胡同的特點,感悟胡同文化的內涵。
四、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復雜情感。
五、擴展探究:在胡同文化的內涵中,你喜歡哪點,不喜歡哪點,為什么?
雖然是按課時上這節課,只布置了初步預習,但學生的表現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的興致很高,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學生探究問題積極踴躍,極大地發揮了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習效果也很好。整堂課很流暢地進行下來,自己也覺得非常暢快。歡喜之余,我在想為什么這堂課上得這么順暢?學生的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會那么高?
經過反思我覺得這主要得益于教學情境的創設。
隨著我們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已越來越為我們所重視。巧妙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交流,營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文化情境。
考慮到學生對北京的胡同了解甚少,因此,如果讓學生對北京的胡同有種直觀的感知,就會一下子抓住學生的興趣,自然的引出對文本的解讀,繼而層層推進,去領悟胡同文化的魅力。所以在課堂開始,我就運用多媒體,播放由老北京胡同圖片和《胡同歌》合成的動畫課件,讓同學們在極具 \'京\'
味的歌聲中欣賞老北京的胡同。京腔京曲,歌聲悠遠,韻味醇厚,再加上那發黃的黑白的胡同照片無言的訴說,一種別樣的感慨很容易產生,這深深的吸引了學生們。從表情中能看出他們在回味著,驚嘆著,感受著北京文化那綿綿的藝術魅力,他們在教學的開始就受到了文化沖擊,同時也對胡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樣就使學生自然的走進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氛圍,利于下面更深層次的挖掘。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問題情境,是指課堂上老師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引起學生積極探索和思考,以求解決問題的一種課堂氣氛。創設問題情境,精心設問置疑,可以使學生疑中生趣,由疑激思,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和積極探索,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目的地創設一種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并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適當點撥、引導,使課堂上形成一種積極思考、探討的熱烈氣氛。其實學生發現一個問題比老師講十個問題還有意義,于是我首先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自由質疑,讓他們去發現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從題目提供的信息中發現了兩個問題:胡同有什么特點?胡同文化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學生提出問題后我給予充分的鼓勵(“你們很睿智!”),因為他們提出的問題正是作者要闡明的主要內容,也正是這節課要探究的主要問題。接著我順勢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學生探究的興致非常高,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提問也同樣有價值,很有成就感。這為后面深入理解文章,品味文化內涵做了良好的鋪墊。
課堂問題情境不僅僅包含著問題,還包含著教師的啟發、鼓勵、暗示、點撥,也包含著學生對問題的應激狀態,是一種最初由問題引起,卻遠遠勝過問題的整個課堂的動態表現。為了讓學生能深入理解胡同文化的內涵,在學生探究中,我適時提問,啟發學生深入地思考。在探究胡同文化內涵之一“易于滿足”時,幾個學生分別用自己的理解朗讀了體現北京人易于滿足的段落(“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還有什么說的……嘿!”),同學們讀的很投入,也很有趣,同學們大笑,鼓掌。我順勢引導:“北京人確實很易于滿足,拿過來一顆大白菜都覺得很好吃,而且覺得北京的白菜比別處好吃。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北京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你理解嗎?”學生有些不解,我接著啟發:“老師換種問法,他們為什么認為自己的大白菜比別處好吃,實質是什么?”學生沒有仔細思考,隨口說出:“易于滿足的心理。”我又接著提示:“確實是易于滿足,但我們要透過表象去看本質。北京是什么地方?他們為什么認為自己的比別人的好,是真的比別人好嗎?為什么?” 一生說:“他們以為自己在首都,認為自己比別人的地位高。”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終于明白了這種易于滿足的實質:北京人有一種優越感,一種唯我獨尊意識,所以不能接受其它地方好的事物,這就北京胡同文化封閉特點的一個表現。就教師的啟發、鼓勵、暗示、點撥方面,教研員評價說:“本節課注重了與學生的交流,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注重了自己的引導點撥,評價語言很到位,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再走了一步。總的來說這節課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夠放開手并能適時引導。”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 篇3
要情思飛揚,聲情并茂。那么如何讓語文課有“味”這是我探索的方向,由于“胡同生活”離我們比較久遠,很難產生像作者那樣的情感。所以我覺得首先要營造一種氛圍,“感覺”對學習語文來說十分重要。就好比電影的背景音樂讓你在了解劇情前就進入它的話語范圍。因此我在課前收集大量的關于“胡同”和胡同里的生活圖片,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的開始就讓同學們在極具“京味”的歌聲中欣賞老北京的胡同。歌聲悠遠,京味裊裊,在加上那各種各樣古老胡同無言的訴說,一種別樣的感慨很容易產生,于是上課就有了較好的氛圍。這種“味”和“情”在自覺不自覺間就打動了學生,近而就能很容易進入課文的情境中了。
二、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于“文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學生們很難把握也很難和課本里的“文化”等同起來,于是我開始播放幻燈片,引導他們“文化”是一種我們能看得到的,感受得到的,就在我們身邊的某一事物,或是在某一地域`領域由人們創造并經過長期沉淀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人文現象。如“南方碧水人家的民居”“蒙古粗獷豪放的生活方式”等等。那么胡同文化是一種什么人文現象呢?大家開始好奇,抓住學生這種好奇的心理,立刻就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要提高高中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我認為好多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方能融會貫通,終生受益。
三、發揮教師在情趣教學中的導向作用
我認為教師在情趣教學中起導向作用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下工夫。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詩歌緣情而發”,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他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好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你的語言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傳遞,在課堂制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染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善于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分析,當然還要求教師有細膩的情感,用心去讀文章,去讀作者,進而讀人生,讀社會。對教材能心領神會與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進入到情景中去。如同莊周化碟,孰蝶孰我,難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進能出,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的備課,在備課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見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獨特的魅力就在于此。除了在思想感情上尋找情感因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 篇4
在高一上學期的課文中,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被安排在了第四單元,這讓我很是高興,因為我一直很欣賞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他曲折的個人經歷,使得他的作品中處處體現出對人生深刻的領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市井居民的熱愛,因了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的鮮明的生活就像是立體感強的油畫戰線在我們的面前。語文課,就要上出“味”來,那么如何讓這課文有“味”,這也是我探索的方向。
首先是要營造一種“氛圍”,“感覺”對于學習語文來說十分重要,就好比電影的背景音樂,讓你在了解劇情前就進入了它的話語范圍。因此,我在課前搜索了大量的關于“胡同”和北京格局的圖片,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的開始,就讓同學們在極具有“京”味的歌聲中欣賞老北京的胡同。歌聲悠遠,京味裊裊,再加上那各種各樣的古老的胡同無言的訴說,一種別樣的感慨很容易產生,于是上課就有了較好的“氛圍”。
再下來就是關于“文化”的理解了。根據我的課前預習要求,同學們都去查了“文化”的概念,發現似乎都和文章的“文化”有出入。于是我就引導他們關注平時大家說的什么“茶文化”、“酒文化”等等。這時候學生恍然大悟:所謂“文化”就是在某一地域或領域由人們創造并經過長期積淀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人文現象。那么“胡同文化”又是一種什么人文現象呢?在思考的過程中,這個問題很容易地被學生提出了,大家都開始好奇。
抓住同學們的好奇心理,我告訴他們,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因為地域的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語言表達和思維方式都是有其地方的特色,就好象在廈門這方土地上,人們喜歡泡茶,在“泡茶”這一過程中其實就體現了廈門人生活的悠閑和豁達。一講到廈門,同學們可來勁了,我乘機把話鋒一轉,讓學生思考:你們能否從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看出些什么“特色”?這一問題,立刻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經過分析,一致認為,要從建筑、語言還有待人處世方面去找。最后將答案告訴我,我一看,嘿,還真全面:有的說北京的建筑格局方方正正,胡同像絡,這就說明人們的思想比較方正,要不然不會有這么方正的格局;有的說,胡同的名字各異,而且都有故事,說明這里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有的說語言特別,比如老兩口的對話看出建筑格局對語言的影響,比如“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看出人們容易滿足……有的同學甚至還學著文章中的人物說話,頗像回事。
思維放出去了還要收得回來,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還要看深意。于是我進一步的引導同學,要他們從自己歸納出來的內容中歸納出“胡同文化”的精髓,開始我還擔心,他們找不準,不過后來我才發現自己擔心是多余的,他們回答得頭頭是道,甚至有個同學概括完后說了這么一句話:“其實我覺得汪曾祺寫這篇文章的感情蠻復雜的,他寫完之后一定郁悶了很久。”我一聽覺得有意思,問及原因,他說:“您剛才介紹他的時候,說他把北京當作第二故鄉,而且從課文看,他了解胡同名字來源那么全面,在描寫人物對話的時候有那么有意思,說明他對胡同還是很喜歡的,可是后面說胡同消亡是不可避免的,說明他還是蠻理性的,但是最后一句‘再見吧,胡同’,讓人聽了挺傷感的。”他的回答引起了全班同學們的鼓掌,也很讓我驚訝和欣慰:創造“氛圍”,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并放手讓他們思考,果然效果不同凡響。積極主動思考的結果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情感價值觀,體現了他們自己對世界對生活的理解。
課上完了,他們還興致不減,于是我又額外布置了一道作業:“我所了解的廈門文化”。題目一出,大家就歡天喜地地去搜索了,交上來的有課件,有文字說明等等,質量都很高,可見他們是花了很大的心思的。這再次讓我感到欣慰和歡喜。
歡喜之余,我也冷靜下來反思自己,為什么上了這么久,這堂課這么順利,同學們積極性這么高?以前我們總在抱怨,語文課是“后娘”養的,和數理化比起來,簡直毫無地位。為什么?這樣看來,是我們錯了,我們的 “應試語文”和“書本語文”已經將學生的天真和好奇以及個性磨光了:刻板的教師、被“碎尸萬段”的教材、懨懨欲睡的學生……難怪有人說:“誤盡蒼生是語文”,不由得悲從心來。這時候突然想起一個故事:
一只天真的鴿子,被關在一個特別的箱子里。它餓極了。于是就在箱子里左顧右盼,走來走去,想找到一點食物,可是,它很氣惱--把它放進箱子里來的人,竟然不同時放進一盤食物。怎么辦?小鴿子氣得用它的尖嘴到處亂啄。“篤、篤、篤”……“篤、篤、篤、”……它渴望著出去找些吃食。當它的尖嘴吸到一個透著亮光的小圓窗時,奇跡發生了--從那里掉出一個食物球來,小鴿子當然毫不客氣地將它吞進肚去。愚蠢的小鴿子吃過食物球后并沒有立即明了這個小圓窗的價值,它仍然到處亂吸,直到數次吸到這個小圓窗,數次從這里得到食物的獎賞以后,它才慢慢地明白過來--這才是供應食物的窗口,從此它學會不再到處亂吸,想吃東西只要徑直去啄這個透著亮光的小圓窗就行了。
這是美國印第安大學和哈佛大學教授斯金納所進行的動物學習實驗。這一理論揭示了與經典條件反射學習不同的另一學習方式,即動物和人行為的改變(學習結果)不一定非從有刺激物開始不可,也可以由其本身的自發行為活動開始,經過數次強化(鼓勵)后,鞏固成為學習結果。
傳統的課堂上,當老師要求學生學會或記住什么內容時,他會反復強調,不斷重復——這是給予刺激,于是學生就跟著教師的要求一次又一次地學和記,最終學會了,這種學習是經典條件反射式的學習,這種做法的弊端是,老師和學生都在反復的重復中感到了疲勞,由于它過于機械,容易抹殺學習者的興趣和創造力、想象力。這在事實上是對于人在精神上的“謀殺”。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并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從斯金納教授的研究中,我們也可以得到啟發即:動物和人行為的改變(學習結果)不一定非從有刺激物開始不可,也可以由其本身的自發行為活動開始,經過數次強化(鼓勵)后,鞏固成為學習結果。把課堂還給學生,創設環境或問題,給他們發揮的空間,這樣在興趣的驅使下,為了獲得某種知識或技能,就去讀書、找資料、試著解決問題,當他獲得一點成功時,比如得到教師的鼓勵、同學的贊賞或因“我學會了”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即“受到強化”),就會形成良好的循環——他掌握了知識技能并有繼續學下去的動力和愿望,這就是操作條件反射式的學習。
通過這堂課的實踐證明,操作條件反射式的學習帶給了學生很大的動力和興趣,而且把他們的主動性也調動起來了,讓他們知道,語文的魅力。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 篇5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所寫的序言,但作家并未從攝影藝術的角度落筆,而是從北京胡同的民居特點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即胡同文化的內涵,全文洋溢著濃烈的京腔京味兒,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一貫始終。這篇小品文是提升學生文化品位的典范,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力圖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力求渲染文化的氛圍,激發學生強烈的文化求知欲,讓學生進行一次文化的洗禮。
一、妙設導語,創設文化情景。
精妙的導語設計,可以烘托氣氛,創設一種與文本契合的情景,激發學生內在的閱讀需要,《胡同文化》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當然需要與之協調的導語來切入。考慮到我的學生(身處西南地區)對北京的胡同了解不多,甚至是知之甚少,因此,如果讓學生對北京的胡同有種直觀的感知,就會一下子抓住學生的興趣,自然的引出對文本的解讀,繼而層層推進,去領悟胡同文化的魅力。我在設計導語時,拋開了傳統的語言文字的渲染,代之以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圖片和韻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胡同京歌》,那發黃的黑白的胡同照片,那蕩氣回腸的胡同京歌,深深的吸引了學生們。歌曲一結束,他們回味著,驚嘆著,感受著了北京文化那綿綿的藝術魅力,他們在教學的開始就能受到如此的文化沖擊,我的教學初衷就達到了。隨后,教師揭示課題《胡同文化》和作者汪曾祺,就順理成章了。
二、簡介作家,張顯文化風格。
汪曾祺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紀事》等,也是著名的京劇《沙家浜》的主要執筆人之一。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說,抒寫家鄉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他的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師從于沈從文,有“短篇圣手”之美譽。在介紹作家時,適時的補充沈從文及其《邊城》,讓學生對我國著名的作家們初步的了解的同時,陡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慨嘆,并激發學生傳承我國優秀文化之責任感、自豪感。如此的教學,張顯了作家的文化風格,也喚起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覺維護之意識,讓學生在鋪天蓋地的快餐文化中,突出重圍,找到自己閱讀的最佳位置。
然后教師引出這一番話,自然的過渡到對胡同的解讀,對胡同文化的解讀:“汪曾祺是江蘇人,但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別有京味兒。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三、解讀文本,沐浴文化陽光。
胡同是北京市民特有的建筑風格,一位大師說過,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石刻的歷史。透過建筑,我們可以看到歷史,走進人們的生活,解讀建筑背后滲透的人們的文化習慣和文化心態。要領悟胡同文化的特色,首先是領略胡同的特點,因此設計了三個環節,層層剝筍般一步步揭開北京胡同文化即市民文化的面紗。
首先,帶領學生從中心句入手,提綱挈領的梳理文脈,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即教會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閱讀方法,授之以漁,使教學在追求人文性的同時,也兼顧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為此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探究趣味。
1、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各位能不能告訴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請引用書上的一句話回答。
明確:第5段:“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反過來說,“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2、那作者為什么用“胡同”做定語,而不用諸如“草原”“水鄉”之類的定語呢?請再引用本段的話回答。
明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
3、那么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哪些特點呢?它怎么那么厲害,能夠左右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呢?請大家引用1-5段中的關鍵句回答。閱讀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通過把握關鍵詞或者關鍵句,來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比如主旨句、總括句、過渡句、含蓄的句子等。
明確: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胡同走向——方正);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名稱來源——趣、俗);大小數量——很多;(胡同環境——安靜);(居住形式——與四合院一體)
在和學生共同探究胡同的特點時,適當的穿插一些幽默的北京方言,增添課堂的京味兒氛圍,這也是對教師課堂語言的一個考驗。
其次,引導學生探究胡同文化的內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于是自然的引出問題:從北京胡同的特點可以看出它有怎樣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個?自由發言,談談你的感受和理解。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文章的第6——12段,運用同樣的閱讀方法,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找出體現胡同文化內涵的關鍵句,并思考其內涵的特點。
這一環節是最出彩的地方,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聯系中國歷史,談到了胡同文化的封閉性;有點聯系現實生活,談到了胡同文化的精義“忍”,辯證的分析了“忍”的價值觀的現實意義;有的聯系自身,談到了安土重遷并不是北京市民的特有的文化心態,而是中國人普遍的心理,還列舉了三峽移民所反映出來的種種問題;有的聯系時代精神,談到了知足常樂的利弊,有的甚至談到了胡同連接的四合院與當今的高樓大廈之間的差異和折射出的百姓百態,所有的這些都讓我為之自豪,因為開放性的問題設置,讓學生們有了說話的權利和機會,也使課堂有了爭鳴的學術氛圍,有了創造性的課堂生成。這無一不是文化的再現,無一不是文化的張顯。這樣的課堂本身不是文化么?尤其是有一個學生談到“忍”的現實意義時,最為精彩,茲摘錄要點如下:
現在,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生活小事上應提倡‘忍’,這樣人際(關系)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和睦,因為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但對于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我們不該“忍”,不該袖手旁觀,否則我們的社會就沒有正氣。
在學生激烈的爭辯中,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對文本本身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咀嚼玩味,那就是汪曾祺那獨具魅力的京味兒語言。讓學生或比較閱讀原文和老師精心改寫后的語言,或分角色朗讀《八月驕陽》中的精彩對白,朗讀教學的方法,使學生在瑯瑯讀書聲中,進行了文化的熏陶,進行了文化的比較,以更透徹的方式理解了胡同文化的內涵。
再次,汪老先生不愧為語言大師,通俗質樸的語言中,無不寄托著對胡同文化,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因此,在爭鳴中以及爭鳴后,始終貫穿著作者對胡同文化甚至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情感的揣摩,當然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還是在文章的最后三段。有了對文本深入的解讀,有了對胡同文化內涵的深刻的把握,理解作者的情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了。這一環節主要是運用了朗讀和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區別了胡同文化和高樓文化的差異,認識到胡同的衰敗必然導致胡同文化的沒落。汪曾祺先生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長大,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情有獨鐘,對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種悵惘,一種莫名的留戀和懷舊。但他又同時清醒的意識到胡同文化是一種小市民文化,是一種衰落的文化,一種無力抗爭的文化,一種跟不上時代的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樓大廈代替了紅磚碧瓦,胡同文化終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無奈。但作者是達觀的,他以一種豁達的胸襟面對胡同的衰落,以積極樂觀超然的態度迎接新文化的到來。這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也是難點所在。
四、遷移拓展,引發文化反思。
這堂課,我們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內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語言醇厚活潑的魅力,也體驗到了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與作者懷舊感傷超脫理智的情懷。其實在生活中,除了胡同文化,還有很多文化現象日益被人們關注,比如茶文化,飲食文化,鞋文化,酒文化等。要求學生課后做一些研究和調查,寫一篇隨筆,反思中國的各種文化,感受中國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和魅力。
總之,本堂課努力遵循著從課本中來,到課本中去,再走出課本,走進生活,走進北京文化,走進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學生經歷了一次文化的旅程,語文課堂,就該還它以文化的本色。原生態的文學課堂,是我一直的追求,不變的夢想。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 篇6
一、教學目標:
1、應用前面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概括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內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氣息,領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語言韻味,體味復雜情感。
二、教學重點:
1、品味胡同文化的內涵。
2、揣摩本文自然閑適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設計:
1、從題中和文中讀出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習慣。
2、由“胡同文化”聯想到“高樓文化”,作發散思維訓練。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課間:屏幕上出示課題、作者、背景胡同圖片、背景音樂 (前門情思大碗茶))
一、導入新課
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 (建筑)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為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于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為生活平添著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筑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同學們,大家對“文化”的了解有多少?從時間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現代有現代文化;從空間地域看,有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峽兩岸有閩臺文化,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樓文化。可見,“文化”一詞的內涵是多么的豐富。(課件一)
《辭海》:“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胡同文化》,(課件二)就是一篇詮釋北京民居建筑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系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蘇高郵人,長期生活在北京,對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寫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單元“概括要點”之下,我們將通過它來進行概括要點的學習。同時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氣息,揣摩本文自然閑適的語言,領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課前布置大家自讀課文,從文中讀出問題來,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個問題,那么現在我們集中來展示一下,看看同學們提的是哪些問題。(投影)這些問題,有的可以通過概括要點來尋求解決,有的需要細細地品味鑒賞。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再讀課文。(不確定因素)
二、概括要點,揣摩語言,體味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復習:
前面我們學習歸納出概括要點的一些方法,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概括要點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學生回答,老師演示課件三)
注意題目傳達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聯系(理清思路)
尋找關鍵語句(段首句、過渡句、修辭句、情態語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應用:
本文題為“胡同文化”,那么,題目傳達了什么樣的信息呢?(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胡同有什么特點?胡同文化有什么內涵?胡同與文化之間又有什么關系?)題目中傳達的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們去概括的內容。
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胡同文化”字樣的段落,從中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確:第五段是將胡同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
(1)自讀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邊讀邊畫出要點。(演示課件四)看北京平面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演示課件五)。
胡同:方正——影響生活,影響思想
取名,多種來源
數量多
形成網絡
與四合院一體
(2)、聽配樂朗讀6-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點,同時品味本文語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課件六)同學們聽了這段錄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確實京味十足。請幾位同學范讀“蝦米皮熬白菜,嘿!”一句,體味句中所傳達的復雜情感(滿足、欣賞,也有幾分感慨)。那么下面再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胡同文化的特點。(演示課件七)
文化:封閉----安土重遷
自掃門前雪
易滿足
愛看熱鬧,不愛管閑事
忍
(3)、讀課文后三段,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
三、討論
同學們今天學了這篇文章,對北京胡同的特點,對胡同文化的內涵,對北京胡同與北京市民文化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認識。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環境,它是那么深刻地影響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見,文化的形成與居住環境的聯系多么緊。我們要學會像作者汪曾祺這樣善于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們由此再引申開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們生活在怎樣一種居住環境中,這其中又是怎樣一種文化?(老師相機誘導,學生各抒己見,演示課件八)
問題:“胡同文化”與“高樓文化”比,哪一個更封閉?(演示課件九)
參考:“大雜院中最讓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鑰匙放心地放在鄰居處,以備家人和至親的突然到來。至于日常用的油鹽醬醋,做飯時沒有了,不要緊,直接到鄰居家櫥柜里去拿。
社會在進步,住了四十多年大雜院的我,搬進樓房后真不適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環境。當然,這還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開門時忘記把鑰匙取下來,那您可就留神吧,須知現在的兔子也吃窩邊草了。”(作家徐城北語)
四、布置作業:
1、 課后練筆:(演示課件十)
學習《胡同文化》的寫法,以“文化”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課外閱讀:
在課文以外找和“胡同文化”有關的素材,和同學說一說,借以印證或補充作者的觀點。可在看過的影視作品中或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找。
課外閱讀參考篇目: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汪曾祺傳》(江蘇文藝出版社)
《中國居住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
《城市季風》(東方出版社)
《文化苦旅》(知識出版社)
教學反思
本文教學中有這樣的設計:課前布置學生自讀課文,從文中讀出問題來,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個問題,上課后看看同學們提的是哪些問題,先集中展示(投影),學生提的問題可能五花八門,需要進行分析篩選,將其中較有價值的、與本課學習關系較為密切的問題拿出來,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交由學生來討論解決。由此想到,面對課時與語文學習量的突出矛盾,只有轉變教學觀念,實施新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培養新時代有創造力的語文人才。語文閱讀教學,尤其是現代文部分的教學,一定要做到少講授,多討論,應該重視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養成主動探究學習的習慣。一定要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閱讀、發現、質疑、討論,給獨立思考和活動的空間,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尤其是一些自讀課文,一般只安排一課時,如果還是由老師在課堂上面面俱到講,則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更談不上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時代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