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挑山工》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教學著重體現“比較”理念,即挑山工與游人比,《挑山工》與《峨眉道上》比較及這篇課文與教師下水文《轎夫》比較。
《挑山工》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通過挑山工登山,雖然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做什么事,只要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課前,我認真研究了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
1、使學生從平常小事中受到教育,了解做人的道理;
2、培養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3、訓練學生抓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提高閱讀能力。我得出一個結論,這節課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重點。
但是,如何突破這個重點,讓學生真正體會作者的所思所得,理解文章中蘊含的哲理,是一個大難題,同時我又是一個喜歡動點小腦筋,干一點和別人不一樣的事的老師,所以我花了很長時間思考,從哪里入手,突破重點,怎樣上出新意,怎樣給一點別的老師想不到的東西給學生。
我決定從中心入手,苦思冥想中,《峨眉道上》這篇文章浮現在我眼前,它和《挑山工》一樣,寫的都是身負重物,在山路上行進的人,但中心卻是不一樣,前者歌頌的是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后者闡述的是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同樣一類人。因為作者的觀察角度不同,領悟到的東西也就不同,這不就是前三課,古詩《題西林壁》所闡述的哲理嗎?我決定將課文重組,將這三課組合在一起,從而教給學生如何讀文章,如何定中心的一點借鑒。
在備課過程中,我又想到了自己剛從張家界回來,那里的轎夫不也和挑山工是一類工作的人嗎?于是,我動筆寫了一篇下水文《轎夫》,我定的中心是贊揚轎夫熱情服務,認真做好張家界的形象大使的美好品德。
三篇關于“挑山工”文章一并列,讓學生比較異同,他們馬上一目了然,然后我又讓學生討論三篇文章各式各是通過哪些描寫來表現中心的。
我希望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積累運用的寫人的作文。
《挑山工》教學反思 篇2
《挑山工》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挑山工》這篇課文,沒上以前,很是擔心,這是一篇經常被別人那去做課的文章,這樣的文章很難講,要深挖的東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課文,不管它了,邊上邊看吧!
結果效果還行,我是這樣做的:
告訴學生我們今天要讀三次課文,并且按老師的要求,讀第一次:大聲讀出來,一邊讀一邊劃出好詞和生詞及不會讀的詞語,因為要左腦右腦交替使用(我告訴他們左腦管語言,右腦管思維,如果你兩件事情都能做好算你左腦右腦都好使,),這可要本領,啊呀依,開始了,然后我請了幾個同學又將這些詞語寫下來,讀一讀;
然后我告訴他們,讀第二遍要帶著問題讀,我要他們讀了一次課后的題目,思考:“我們”使指誰,“你們”又是指誰,他們之間有什么不同?要他們采取默讀的方式再讀課文,好的,他們讀得很認真,也可以看出他們很認真地思考,我看時間差不多了,馬上說,開始討論了再說,(我覺得自己在這里處理得很好,先說出任務,明確目的,然后給足時間思考,再進行討論,不會造成他們亂說的現象。)他們很高興,因為都有的說,接著我讓他們自己將答案寫在了黑板上,(近來我找到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自己寫板書,這樣他們既很高興,我有“懶”了一下,何樂而不為?)這部分解決得很好。
最后,我告訴他們讀第三次了,我提出:你認為文中哪些段落最重要,我們再來讀一讀,他們都一致認為挑山工說的那段話重要,于是他們大聲的讀了起來,我問: “你們讀到了什么?”他們紛紛說挑山工和游客的最大區別就是游客是停停走走,而挑山工是一個勁兒往前走,我又問這告訴我們什么呢?他們七嘴八舌的說開了,真好,這篇課文的中心也解決了。
唉,這篇文章的教學總算完成了,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老是這樣,上課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邊上課一邊設計,這樣真的感覺很好,這或許是一種教育機智,為什么在公開課中,我的這些就沒了呢?
一點不奇怪,那時我尊重的是聽課的人。
如何不去在乎別人的評價,這是很多老師要做的!
是不是在強調生本的同時,也要強調如何關注師本!
《挑山工》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1
本課教學著重體現“比較”理念,即挑山工與游人比,《挑山工》與《峨眉道上》比較及這篇課文與教師下水文《轎夫》比較。
《挑山工》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通過挑山工登山,雖然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做什么事,只要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課前,我認真研究了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1、使學生從平常小事中受到教育,了解做人的道理;2、培養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能力;3、訓練學生抓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提高閱讀能力。我得出一個結論,這節課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重點。
但是,如何突破這個重點,讓學生真正體會作者的所思所得,理解文章中蘊含的哲理,是一個大難題,同時我又是一個喜歡動點小腦筋,干一點和別人不一樣的事的老師,所以我花了很長時間思考,從哪里入手,突破重點,怎樣上出新意,怎樣給一點別的老師想不到的東西給學生。
我決定從中心入手,苦思冥想中,《峨眉道上》這篇文章浮現在我眼前,它和《挑山工》一樣,寫的都是身負重物,在山路上行進的人,但中心卻是不一樣,前者歌頌的是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后者闡述的是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同樣一類人。因為作者的觀察角度不同,領悟到的東西也就不同,這不就是前三課,古詩《題西林壁》所闡述的哲理嗎?我決定將課文重組,將這三課組合在一起,從而教給學生如何讀文章,如何定中心的一點借鑒。
在備課過程中,我又想到了自己剛從張家界回來,那里的轎夫不也和挑山工是一類工作的人嗎?于是,我動筆寫了一篇下水文《轎夫》,我定的中心是贊揚轎夫熱情服務,認真做好張家界的形象大使的美好品德。
三篇關于“挑山工”文章一并列,讓學生比較異同,他們馬上一目了然,然后我又讓學生討論三篇文章各式各是通過哪些描寫來表現中心的。
我希望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積累運用的寫人的作文。
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中的“折尺路線”,及挑山工為什么走折尺路線?比較難理解,我在備課時也設計了讓學生畫一畫,走一走,以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上我讓學生自由畫,并請幾個學生上黑板畫,再讓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走一走。活動中,同學們都能理解折尺形的路線了,可還是不明白挑山工為什么要舍近求遠,走比游人多一倍的路程。學生大部分沒登過山,更不能體會“與游人一樣,膝蓋受不了”的感覺。怎么辦呢?我突然靈機一動,何不讓學生抬張椅子到樓梯去走一走。于是我帶領學生來到樓梯,讓學生把椅子抬在膝前,先按游人的路線向上直走,再讓學生和挑山工一樣走折尺形路線,從“左下角斜行向上,走了六七個臺階,再反方向走”。上完一樓,然后回到教室,讓學生說說剛才走的感覺。這下教室里可炸了鍋,有的說:“直走費勁,斜走輕松”;有的說:“自己直走腿會酸,斜走腿沒感覺”;有的說:“直走椅子老碰到膝蓋,斜走就不會了”……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大家有了親身體驗,很容易就理解挑山工話中的深刻哲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反思3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聯系課文對挑山工挑著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講的意味深長的話的意思。難點一是對挑山工的話的理解,二是引導學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安排了這樣的環節:1、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想,理解句子的意思;2、采用分小組討論,互相啟發,然后在全班交流;3、范讀并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4、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課文。師生互動的活動設計較好地解決了教學重難點。
《挑山工》教學反思 篇3
教了高年級一段時間,發現孩子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提問題的能力卻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課前,總會布置孩子一個質疑的作業,但發現這個作業的完成水平是相當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問出,某某詞語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誰?文章是什么時候寫的?某某地方現在在哪里?等等問題,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點詞句深刻含義理解的問題少之又少,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不會提問了嗎?
仔細想想,在長期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任務似乎就是回答老師提的問題,答對了就是聰明的孩子,答錯了說明理解有偏差。學生觀察老師表情和理解老師暗示的本事越來越好,但自己去發現問題的能力卻越來越差。長此以往,別說是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都會被傷害。
其實這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喚的,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促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推陳出新”意識,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實踐已證明,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作為以創新精神培養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小學語文,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學科,我們更應該轉變觀念,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這種意識的培養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課中主要采用讓孩子參與提問設計,學會問的方法。
首先,讓學生學會問什么。提問有很多種類型,有淺層次的疏通性問題、促進深入思考的深究性問題、品嘗表達方式的鑒賞性問題和評價性問題、挖掘課文“空白”處的想象性問題等。
如學習《挑山工》伊開始,學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問題,如:
①挑山工是什么人?
②他們是怎樣工作的?
③他們為什么要做這些工作?我啟發孩子抓住重點句,再揪住重點字詞提問。如“它是指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為什么要‘一直’將他掛在書桌前?”引導孩子與之前的提問對比,這一討論,使他們認識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應留意重點的詞句,選擇性地提出問題,養成咬文嚼字、認真推敲的好習慣。
其次,讓學生學會怎樣問。問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句式上看:有“是什么?”“為什么?”“有什么好處?”“有什么特別?”“有什么區別”;從問的內容上看,可以從字詞意義,句式順序,句子內涵等多方面問。
《挑山工》教學反思 篇4
《挑山工》教學反思
教了高年級一段時間,發現孩子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提問題的能力卻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課前,總會布置孩子一個質疑的作業,但發現這個作業的完成水平是相當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問出,某某詞語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誰?文章是什么時候寫的?某某地方現在在哪里?等等問題,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點詞句深刻含義理解的問題少之又少,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不會提問了嗎?
仔細想想,在長期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任務似乎就是回答老師提的問題,答對了就是聰明的孩子,答錯了說明理解有偏差。學生觀察老師表情和理解老師暗示的本事越來越好,但自己去發現問題的能力卻越來越差。長此以往,別說是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都會被傷害。
其實這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喚的,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促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推陳出新”意識,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實踐已證明,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作為以創新精神培養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小學語文,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學科,我們更應該轉變觀念,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這種意識的培養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課中主要采用讓孩子參與提問設計,學會問的方法。
首先,讓學生學會問什么。提問有很多種類型,有淺層次的疏通性問題、促進深入思考的深究性問題、品嘗表達方式的鑒賞性問題和評價性問題、挖掘課文“空白”處的想象性問題等。如學習《挑山工》伊開始,學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問題,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們是怎樣工作的?③他們為什么要做這些工作?我啟發孩子抓住重點句,再揪住重點字詞提問。如“它是指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為什么要‘一直’將他掛在書桌前?”引導孩子與之前的提問對比,這一討論,使他們認識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應留意重點的詞句,選擇性地提出問題,養成咬文嚼字、認真推敲的好習慣。
其次,讓學生學會怎樣問。問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句式上看:有“是什么?”“為什么?”“有什么好處?”“有什么特別?”“有什么區別”;從問的內容上看,可以從字詞意義,句式順序,句子內涵等多方面問。
《挑山工》教學反思
順利的結束了一課時的教學,學生們無論是在知識水平,能力培養還是情感體驗等方面都有所收獲。作為一名教師,課后細細品味,深刻反思獲取的則是寶貴的教學經驗。因為是一節真實的生成課所以感受頗多。
(一)教學的第一大環節是梳理作者與挑山工的四遇四見,讓學生默讀課文,把相遇地點用( )擴出來,把表示速度變化的句子用--------畫出來。出乎我的意料學生部分困難生梳理的能力較差,把凡是表示地點的詞語如草地、古松下等等都擴出來,有的更是無所適從。巡查一下,感覺不能草草過去,果斷采取小組研究的形式互幫互學,讓理解的優生小范圍內、有針對性的幫助學困生,集體訂正時效果較好。在這里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計劃之中的形式,而適時適地而有效的及時采用好的方法就會得到意外的驚喜。
(二)指名讀挑山工的話后,我用特殊顏色標出“我和你們不一樣”這句話,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挑山工與游人有什么不一樣。本想讓學生結合挑山工的話來說,說走法不同、說目標不同。可學生卻沒在意后面的“一步踩不實不行”等話語,反而談出了挑山工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線等困難。我通過再三的指屏幕才拉回他們的思路。也曾思考是否因為這段話是打在屏幕上,學生沒有看書去找,也沒看屏幕,而是憑讀文的印象去說,或者是因為我的問話出現了什么毛病。不得而知。
(三) 本節課我運用了三個填空來幫助學生表達,一個是解疑“因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樣( ),而是( )。”一個是說明我為什么需要它“作者之所以吧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是因為他從挑山工的話中明白了登山要( )領悟到做事要( ),還體會出要用它( )。”課前就曾設想這種形式是否阻礙學生的表達,抑制學生的發展?是否以不適合四年級的學生呢?通過課堂實踐我發現第一個問題在我提出后就有學生舉手,而且稱之為踴躍,顯然設計有些多余。而第二個填空對回答有指引作用還是有必要的。想一想這種形式真不能拋棄,只不過是如何使用的問題。有的學生就曾對我說 “老師我心里明白,但是不知道該怎樣表達。”為什么不可以幫他們一下呢?我們可以設計好,然后根據情況適時的出現或學生以說得很到位就在教師小結時出現加深學生的印象。
(四) 本節課學生在填空時并不是很全面,如預期讓學生學生填“因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樣(玩玩鬧鬧、走走停停、目標不專一 ),而是(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目標專一)”,但學生填“因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樣(玩玩鬧鬧 ),而是(一直走)”,或“因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樣(目標不專一 ),而是(目標專一)”每人都僅僅說出某一方面。雖說也可以,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縱觀總體我感覺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顧及過少,教師牽導過多,課堂太過拘謹。其實該放手時就該放手,這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給他們更廣闊的天地。
很喜歡這種(教師做足自己課前準備而不是讓學生做好準備)生成的課堂,正因為有一些不可預料的東西才有了這么多值得反思的素材。課上得很有感覺,也許他并不完美但很值得回味。
《挑山工》反思
在講過《挑山工》后,我對語文課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語文課上既要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又要培養深刻理解課文,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還不能讓別人誤認為這是一節品德課,在這兩者之間掌握好度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理念:抓住重點,有詳有略。充分給予學生自學的時間,利用質疑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讀——感悟——讀的指導下領悟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理解感悟、表達朗讀能力。體現讀寫結合的課題思想,給學生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教學設計。
一、教材的整體把握。
講課之前,教師的備課很重要,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程度,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效果。本節課又很容易講成品德課,因此在教材的整體把握上就要多下些功夫。由于文章較長,我采取了抓住重點,有詳有略的教學思路。在第一課時解決了學生提出的比較淺顯的問題,學生提出的重要問題則賣個關子留下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教學環節的設計。
針對上節課學習留下的疑問,我趁熱打鐵繼續追問:“上節課我們初讀了22課《挑山工》,大家提出了很多問題。大部分同學的問題集中在課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說:“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我們不明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交流探討。”然后讓學生確定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注意讓學生緊緊圍繞問題進行解答,這樣一來,利于學生口語的表達,讓別人聽了也會覺得很有條理。理解課文的整個過程中學生緊緊抓住“作者需要它什么?”進行理解,理解深刻敘述理由也很有條理。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當別人的理解對自己有所啟示時,同樣會毫不遲疑的舉手參與補充。因為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認真思考,使得大家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也就十分明確的擺在大家的面前了。在最后總結概括時學生用詞準確無誤,使整個學習的過程非常完整。
把課堂上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當學生充分領悟到挑山工的精神時,我讓學生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這種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想到自己的學習需要這種
心中有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還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為具有了這種心中有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才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中國的舟舟、張海笛、外國的諾貝爾、海倫凱勒等,學生用他們的語言表達出了對這些人的尊敬,也真切的了解到了這種精神的重要性。
升華中心引出反思。在給學生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我又根據課標體現了讀寫結合的課題思想。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有的學生這樣寫到:我們都應該像挑山工那樣具有心中有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事,既便這件事有些坎坷也不能放棄。還有的學生寫到:我們做任何事情就應該堅持到底,或許在你成功的道路上會有許多波折,但是只要你堅持,你就會成功。做事要腳踏實地的去做,不能投機取巧,因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的。聽到學生們的肺腑之言,我感嘆到:就像同學們所說的,在捷徑上得到的東西決不會驚人,當你在經驗和訣竅中碰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在成功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鮮血。他們的名字不是用筆而是用生命寫成的。希望同學們以此來激勵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教師的小結給整篇文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本節課雖然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但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學生在抓住重點進行理解比較深刻時,教師并沒有進行及時的表揚給與肯定,而是點頭示意表示肯定,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表揚用詞也比較單調。通過本節課的講授,我自己也是從中獲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自己會總結出屬于自己的語文特色。
《挑山工》教學反思 篇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同的人適合的地方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適合臺前風光,有的人適合后臺默默無聞。我屬于后者。但這次五華教研,我校剛好輪到我出臺。雖然十幾年來,從沒表現過,也沒這方面的才能,但輪到我,我也只能硬著頭皮上。這真是趕鴨子上架。
這次,我選了《挑山工》這篇老課文。本來以為,我以前上過,表現還不錯,這次應該會上好它。沒想到一上起來才發現,是我太天真了,自己根本上不好它。教案改了三四次,也試教了三四次,但還不讓人滿意,真是越上越沒信心。最后,玉霞老師還親自上一次給我聽。從玉霞老師的課上,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的風范。這是我“剛出茅廬”者所無法學到的。她的應變能力是如此強,她的過渡是如此自然玉霞老師上后,才發現這篇課文安排兩課時太擠,后來就改成現在的三課時。
今天,我雖然已經完整地把它上下來了,但由于本人各方面的能力有限,并沒有把玉霞老師所指導的都很好地展現出來,比如,我在課上太拘束,放不開,不能應付自如;太死板,緊抓標準答案不放;太謹慎,牢記前面試上的模式,不懂根據課上情況靈活處理以至,前面忘了引導學生做筆記,該重點語氣的沒讀出來;精彩地方學生該好好表現的沒讓表現;對學生的關注也不夠,不能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很好地引導,錯失一次次良機這些都讓我感到很慚愧,也讓各位老師見笑了。在此,還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雖然我也教了十幾年,但這卻是我第一次對外開的公開課,所以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請大家不用客氣。在此,我非常感謝玉霞老師和我校的瑞瓊老師,珍翠老師等這段時間以來,對我地認真、細心地指導和鼓勵。這段時間以來,我白天要上課,批改作業;晚上,要修改教案,背教案,一到第二天要試教,我就緊張得睡不著,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背教案。雖然很辛苦,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但它讓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也終有一得。
《挑山工》教學反思 篇6
我上的是挑山工的第二課時,本課內容比較多,文章也是比較長的,這一節的學習重點是要學生去認識一個樸實、堅持不懈的挑山工。文章的語言寫得很樸實,而我這節課正是要讓學生在在這種樸實的語言中讀懂文字,深入感悟。課的設計上面我分了兩條線:
(1)學習挑山工的樸實。
這個主要是從文字的表面,從挑山工的外貌上面去感受他的樸實,課文中寫到了黑、矮、濃慢等這些非常帶有代表性的語言,把一個山民的樸實的形象非常生動地刻畫下來。還有就是力圖緊扣挑山工的對話,從他話里面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他的樸實,他的山民形象。
(2)學習挑山工堅持不懈的品質。
這是本課的重點,其實在外貌的學習的時候還是可以透滲到品德的學習的,因為他的這個樸實的外貌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品質。主要是采用對比的手法,讓學生感受我們游人的走與挑山工的走有什么不一樣。
(3)以一個點為突破口,從這里起步也從這里止步。
就是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從這一個自然段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再讓學生學習完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以后再次讀這一個自然段,這樣一來學生由淺入深地感受這一段話,理解也就更加到位。
同時在感受挑山工說的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的時候,也是采用這樣的方法,力圖讓學生先整體感受,然后再是通過對比的讀與找句子讓學生感受這一段話所包含的深刻的含義。
《挑山工》教學反思 篇7
今天上了《挑山工》這篇課文,沒上以前,很是擔心,這是一篇經常被別人那去做課的文章,這樣的文章很難講,要深挖的東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課文,不管它了,邊上邊看吧!
結果效果還行,我是這樣做的:
告訴學生我們今天要讀三次課文,并且按老師的要求,讀第一次:大聲讀出來,一邊讀一邊劃出好詞和生詞及不會讀的詞語,因為要左腦右腦交替使用(我告訴他們左腦管語言,右腦管思維,如果你兩件事情都能做好算你左腦右腦都好使,),這可要本領,啊呀依,開始了,然后我請了幾個同學又將這些詞語寫下來,讀一讀;
然后我告訴他們,讀第二遍要帶著問題讀,我要他們讀了一次課后的題目,思考:“我們”使指誰,“你們”又是指誰,他們之間有什么不同?要他們采取默讀的方式再讀課文,好的,他們讀得很認真,也可以看出他們很認真地思考,我看時間差不多了,馬上說,開始討論了再說,(我覺得自己在這里處理得很好,先說出任務,明確目的,然后給足時間思考,再進行討論,不會造成他們亂說的現象。)他們很高興,因為都有的說,接著我讓他們自己將答案寫在了黑板上,(近來我找到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自己寫板書,這樣他們既很高興,我有“懶”了一下,何樂而不為?)這部分解決得很好。
最后,我告訴他們讀第三次了,我提出:你認為文中哪些段落最重要,我們再來讀一讀,他們都一致認為挑山工說的那段話重要,于是他們大聲的讀了起來,我問:“你們讀到了什么?”他們紛紛說挑山工和游客的最大區別就是游客是停停走走,而挑山工是一個勁兒往前走,我又問這告訴我們什么呢?他們七嘴八舌的說開了,真好,這篇課文的中心也解決了。
唉,這篇文章的教學總算完成了,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老是這樣,上課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邊上課一邊設計,這樣真的感覺很好,這或許是一種教育機智,為什么在公開課中,我的這些就沒了呢?
一點不奇怪,那時我尊重的是聽課的人。
如何不去在乎別人的評價,這是很多老師要做的!
是不是在強調生本的同時,也要強調如何關注師本!
《挑山工》教學反思 篇8
《挑山工》是馮驥才寫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傳統課文。課文講的是挑山工登山,雖然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做什么事,只要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通過本課教學較好地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文教學應該以學生自讀、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中,我先留有充足的時間學生多次反復讀課文,把自己讀懂的內容和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并在課堂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營造自主、互動、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課一開始,我就先用激勵的語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檢查自學、討論情況,從而引導課文的中心部分,然后從重點語句入手輻射全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解疑、自主學習,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把學習的`主權交給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每讀一部分,教師均讓學生自主探究:你讀懂了什么?
想知道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嗎?學生依據自己的閱讀、思考。理解感悟。把讀心理過程化,學生提出不懂的一些問題,大多由學生合作討論、交流、解決。教師只在適當之處給予點拔、指導,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挑山工》教學反思 篇9
《挑山工》教學反思
《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對比較長的課文,又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如果采用如《海上日出》《夕照》的教學法,學生肯定會覺得學得無味。怎么處理呢?在集體備課時,阿福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設想:1、(第一課時)讀書;2、(第二課時)質疑,估計學生會提出的問題中,需要重點解決的有這三個:(1)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他為什么這樣登山?(2)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為什么他們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3)“我”為什么需要這幅畫?教者可根據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反復閱讀相關段落(也是文章的重點段),領會作者的寫作目的(要說明的道理)。
上面的設計,有這么幾個好處:1、第一課時的讀書活動,在于引導學生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全文,初步感悟文章的內容,為下一節課的質疑和解疑做準備,同時在充分讀書中給了學生直接接觸語言文字的時間,鍛煉了學生讀書的能力。在教學之前,我對用整節課的時間來讀書,感到有些懷疑:學生不會厭倦嗎?事實證明,一節課的讀書時間,還不能讀得很充分。但已經為下一步的教學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2、第二課時質疑解疑深入領悟,通過放手讓學生提問題,引導提煉歸納出幾個關鍵問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重點段,解決問題,這其實避免了逐段講讀、條分縷析的支解式教學方式,節省了很多時間。事實表明,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不錯的,學習情緒也很好。
集思廣益。集體備課、廣泛交流的好處就在于此。
《挑山工》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中的"折尺路線",及挑山工為什么走折尺路線 比較難理解,我在備課時也設計了讓學生畫一畫,走一走,以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上我讓學生自由畫,并請幾個學生上黑板畫,再讓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走一走.活動中,同學們都能理解折尺形的路線了,可還是不明白挑山工為什么要舍近求遠,走比游人多一倍的路程.學生大部分沒登過山,更不能體會"與游人一樣,膝蓋受不了"的感覺.怎么辦呢 我突然靈機一動,何不讓學生抬張椅子到樓梯去走一走.于是我帶領學生來到樓梯,讓學生把椅子抬在膝前,先按游人的路線向上直走,再讓學生和挑山工一樣走折尺形路線,從"左下角斜行向上,走了六七個臺階,再反方向走".上完一樓,然后回到教室,讓學生說說剛才走的感覺.這下教室里可炸了鍋,有的說:"直走費勁,斜走輕松";有的說:"自己直走腿會酸,斜走腿沒感覺";有的說:"直走椅子老碰到膝蓋,斜走就不會了"……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大家有了親身體驗,很容易就理解挑山工話中的深刻哲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挑山工》教學反思
教了高年級一段時間,發現孩子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提問題的能力卻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課前,總會布置孩子一個質疑的作業,但發現這個作業的完成水平是相當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問出,某某詞語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誰?文章是什么時候寫的?某某地方現在在哪里?等等問題,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點詞句深刻含義理解的問題少之又少,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不會提問了嗎?
仔細想想,在長期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任務似乎就是回答老師提的問題,答對了就是聰明的孩子,答錯了說明理解有偏差。學生觀察老師表情和理解老師暗示的本事越來越好,但自己去發現問題的能力卻越來越差。長此以往,別說是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都會被傷害。
其實這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喚的,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促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推陳出新”意識,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實踐已證明,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作為以創新精神培養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小學語文,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學科,我們更應該轉變觀念,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這種意識的培養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課中主要采用讓孩子參與提問設計,學會問的方法。
首先,讓學生學會問什么。提問有很多種類型,有淺層次的疏通性問題、促進深入思考的深究性問題、品嘗表達方式的鑒賞性問題和評價性問題、挖掘課文“空白”處的想象性問題等。如學習《挑山工》伊開始,學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問題,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們是怎樣工作的?③他們為什么要做這些工作?我啟發孩子抓住重點句,再揪住重點字詞提問。如“它是指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為什么要‘一直’將他掛在書桌前?”引導孩子與之前的提問對比,這一討論,使他們認識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應留意重點的詞句,選擇性地提出問題,養成咬文嚼字、認真推敲的好習慣。
其次,讓學生學會怎樣問。問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句式上看:有“是什么?”“為什么?”“有什么好處?”“有什么特別?”“有什么區別”;從問的內容上看,可以從字詞意義,句式順序,句子內涵等多方面問。
挑山工教學反思
昨天,在中心校組織的“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中,我很幸運地抽到了講課的簽兒,那我就“毫不猶豫”地講了這節課。因為我知道本課是主旨就是學習“永威”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就注意了在這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回顧本課的教學,我個人覺有以下幾個成功的地方:
1、課堂教學以讀為主,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我們都懂,但真正做起來卻很不容易。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真正去讀課文,第一遍讀文,掃清文字障礙,讓學生劃出不認識的字,再問問同桌,如同桌也不會那就讓生寫在黑板上,可以找學生教,如果學生再不會老師再教,這樣充分體現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二遍讀文,讓生比一比看誰讀得流利,這樣不但可以檢查一下學生的讀文情況而且還能讓學生在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第三遍指名按自然段順序誦讀,在讀中讓學習提出不理解的詞語,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2、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
在學生能把課文讀通順的情況下,我出示自學提示(1)讓學生默讀課文,畫一畫自己讀文知道了什么?
(2)讀文中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嗎?請你做上標記。
(3)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收獲及不明白的問題。
學生看了老師的自學提示后,開始了認真的學習和交流,在交流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如果學生不學習那她就沒什么可和別人交流的,這樣逼著他也得學習。沒想到這節課學生們提出的問題還很有價值,例如學生們提出:什么是折尺形路線?挑山工為什么要走這種路線?走這種路線為什么路程會比游人多一倍?等等,這些問題都非常有價值。有了問題學生們就會想辦法幫忙解決,本節課老師只是引導,可學生們學生的熱情卻很高,學生的效果也很好。
我個人認為,這節課中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這節課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以提高。同時我也相信只要我這樣一直堅持下去,每天課前精心備每一節課,設計出有利于學生自學的問題和練習題,課堂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新知,相信他們自己一定會學會新的知識,到了那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就自然的提高上來,我希望那一天能早日到來。
學“永威”的教學模式堅決不動搖,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成功的!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挑山工》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在講《挑山工》時,我雖然使盡渾身解數想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但都沒有成功。課文《挑山工》中挑山工肩挑重擔向泰山登攀的激情絲毫提不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習小組中對挑山工和游人的登山討論顯得有些冷場。
這時的教學再進行下去也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了,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促
進教學的雙邊活動,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交流。我靈機一動,在黑板上畫了一幅游人和挑山工登泰山的簡筆畫,然后根據兩者的行動路線在臺階兩邊同一高度畫了一條直線和一條折線。這時黑板上的路線圖引起了部分學生的注意,我便又拿來尺子,讓一個學生來量一量,其他同學算數據。在大家的積極參與下,我們一起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約比游人多一倍。”為激發學生更深入探論:“挑山工路程遠、速度慢,卻比游人先到達山頂”這一問題,我請一個同學講《龜免賽跑》的>故事,學生們興致很高,并通過這個故事為課文中“我”的“不解之謎”揭開了謎底,很快討論總結出:游人玩玩鬧鬧、東看西看的時候,挑山工卻一個勁兒向上登攀,所以挑山工比游人先到。
本次教學就在學生們熱烈討論從挑山工身上所得的人生哲理的氛圍中結束了。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應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
《挑山工》教學反思 篇11
《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對比較長的課文,又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我課堂重點解決三個問題:
(1)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他為什么這樣登山?
(2)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為什么他們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3)“我”為什么需要這幅畫?這些問題既是教學的難點又是教學的重點。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方式有:
1、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想,理解句子的意思;
2、采用分小組討論,互相啟發,然后在全班交流;
3、范讀并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這樣避免了逐段講讀、條分縷析的支解式教學方式,節省了很多時間。事實表明,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不錯的,學習情緒也很好。
理解課文的整個過程中學生緊緊抓住“作者需要它什么?”進行理解,理解深刻敘述理由也很有條理。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當別人的理解對自己有所啟示時,同樣會毫不遲疑的舉手參與補充。因為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認真思考,使得大家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也就十分明確的擺在大家的面前了。在最后總結概括時學生用詞準確無誤,使整個學習的過程非常完整。
把課堂上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這種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想到自己的學習需要這種心中有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還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為具有了這種心中有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才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例如:中國的鄧亞萍、楊震寧、外國的愛迪生、居里夫人等,學生用他們的語言表達出了對這些人的尊敬,也真切的了解到了這種精神的重要性。教師的小結給整篇文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課堂上給學生創造的學習氛圍不夠輕松,讓學生學得不夠放松,課堂有些拘謹。
2、課堂上讓學生展示讀的機會有些窄,只注重齊讀,沒有讀的充分。
3、課堂教學有些流于形式,教案思想太過嚴重。
《挑山工》教學反思 篇12
《挑山工》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課文詳細描寫了在泰山上隨處可見的挑山工,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兩頭垂下幾根繩子,掛著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時候,走著折尺形的路線,可速度卻不比游人慢。作者通過與一個挑山工攀談,從其樸實的話語中弄清了其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并從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只要腳踏實地、拋卻雜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成功。
課前,我布置學生上網或通過其他渠道搜集有關泰山和挑山工的資料,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從而讓學生對挑山工有初步了解,明白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他們是干什么的。這就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好了鋪墊。
接著,我讓學生帶著問題深入地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為什么挑山工肩挑重物,走著折尺形的路線,可速度卻不比游人慢?我讓學生邊閱讀邊畫出有關挑山工說的話,通過反復朗讀,精讀細品,從而悟出其中包含的意味深長的哲理。
最后,我組織學生討論:課文最后一句話里的“它”指的是什么?通過聯系上文,比較挑山工和游人的異同,從而明白作者其實需要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種不怕吃苦、腳踏實地、勇往直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