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關于“金錢”方面的問題(早教指導)
問:“為什么你總是讓我們隨手關燈?”(寶寶3歲半)
怎么說:
沒錯,如果你和孩子的爸爸沒有合伙開電力公司,你總得付電費的。許多小孩子對家中隱性的開支,如電費、煤氣費、供暖費、物業費、電話費、有線電視費等一無所知,他們只對在超市里花錢買東西有概念。因此,這正好是一個對你的寶貝解釋這些隱型費用的一個好時機,要不然你的孩子總認為你不滿足他的某些消費要求是“吝嗇”的表現。下次交電費時帶他一起去,并幫他把這個月的電費換算成他最喜歡的冰激凌,看看能買多少個。你看吧,下次不用你提醒,孩子出門時就會把空調和電燈都關了。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超過五歲,隨手關燈的問題就不僅僅是一個合理開支的問題,你可以對他解釋電是怎么來的,解釋少用電少燒煤氣可以為預防環境惡化,節約能源做貢獻。
問:“我的儲蓄罐里有35元錢,我能把它都花了買一個娃娃嗎?”(寶寶4歲)
怎么說:
如果你們曾經約定孩子有權支配她攢下的錢,那就不要制止她,盡管你可能認為那個娃娃值不了那么多錢。如果孩子是經過一番自我約束才攢下這筆錢的,那他們就應該得到回報。你用不著對她說,“你看,你一個月只有10元零用錢,35元錢你攢了三個多用呢,我本指望你能買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比如一本圖畫書或一頂絨線帽……”孩子可能認為就她而言,滑有什么比那個娃娃更有意義了,你為什么不能讓她揮霍一次呢?只要這東西不是有害孩子身心健康,就可以購買。看到滿滿的儲蓄罐一下子就空了,這本身就是一個教訓,敏感的孩子下次動用“老本”時,自然會考慮值不值的問題。早期教育
問:“你為什么給薇薇姐買小裙子,卻不給我買一條?”(寶寶4歲)
怎么說:
通常,父母會慷慨地給親友家的小孩買比較昂貴的衣服或玩具,這些東西很可能是自家的小孩沒有享用過的,你以為這是中國人特有的“禮儀”,而孩子卻會據此認為你更喜歡親友家的小孩,這會讓他的小心靈受傷。因此我所認識的一位女士所在的“媽媽圈”達成了共識:一同在一起玩的六個媽媽和六個孩子,每個媽媽給孩子買禮物時都買一樣的六份。這會造成“眾口難調”嗎?也許會,但讓孩子獲得“一樣的待遇”顯然更重要。中國的父母特別容易在給親友家的孩子買禮物時,忽略自家孩子的感受,這不好。當然你可以解釋一下:你本想給薇薇和你家公主各買一條,但剛好碰到薇薇能穿的號碼在打折;你沒有替女兒買到合適的裙子,但你替她買到了這個——一個她夢寐以求的毛絨玩偶,或者一件可愛的雨衣。放心,孩子是不會計較卡通雨衣的價格沒有名牌小裙子高的,她要的,只是“爸爸媽媽也很愛我”的安心感。
問:“為什么你總愛買便宜貨?咱們家是不是很窮?”(寶寶4歲)
怎么說:
要是你經常在家里討論某超市的海報商品很便宜,是不是周末開車去淘貨;或者你喜歡的靴子現在太貴了,到春天快到的時候趕上減價,你再去買;或者,你們是不是應該去家具特價區買一對床頭柜;要是碰巧你們在飯桌上還議論過經濟危機、裁員、減薪等話題,半懂不懂的孩子就會擔心家里很窮。這事兒怎樣對孩子解釋呢?首先,我們要對孩子灌輸的概念是:買便宜貨與貧窮無關。只是為了花更少的錢買到同樣多的好東西,這樣,節省下來的錢可以干更有意義的事,比如看一場電影或資助災區的小朋友上學。要告訴孩子買便宜貨的幾條原則:一不買不需要的東西,二不買質量沒有保障的東西,三如果限時搶購的場面容易失控,不要去湊熱鬧,畢竟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