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與孩子感同身受的益處
不懂得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這是許多的家長所反應的問題,尤其是對于中小學生,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往往更難,那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則實例吧,相信看了此篇文章家長們就會明白!
為什么要感同身受?讓大腦來回答
家長們承認,只要富于條理地向孩子仔細說明,孩子可以充分理解父母所說的話。可見,如今的孩子不僅聰明,而且理解能力很強。
很多孩子三四歲時,就可以熟練地閱讀母語故事書,上小學前就可以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這些神童可以說隨處可見,不再稀缺。而如此聰明的孩子一旦陷入某種情緒困境時,如果你試圖用理性方式來解決,只能讓孩子的反應更加敏感,甚至做出與愿望相悖的行為。例如,孩子從學校回來后,氣呼呼地說:“那個破學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師憑什么當著那么多同學的面批評我!”站在父母的立場,家長可能會想,平白無故老師是不可能批評孩子的,即使孩子心里有些委屈,但為了孩子以后的教育,還是有必要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的,于是家長只能開導自家的孩子:“要是你真沒做錯什么,老師怎么可能沖你發火呢?肯定有什么理由吧?”這下可好,孩子氣呼呼地嚷嚷道:“哼!媽媽根本就不了解情況,就知道冤枉我!”“你看看,你肯定也是這樣跟老師頂嘴的,是不是?難怪老師批評你!”家長如此訓斥孩子,也許是出于好意,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好讓孩子能安心讀書,順利度過學校生活。但這種方式無疑是給孩子火上澆油,難怪他會用腳踢書包來發泄。這樣一來又不得了了,家長肯定不會放過孩子這種無禮的行為,心想一定要讓孩子改掉這個臭毛病不可,于是家長的嗓門就更提高一截。“趕緊給我把書包放回原處。我的耐心是有限的,趁著說好話時最好聽著點。聽到沒有?”家長這么一吼,孩子終于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其實許多家長都有一個誤解,認為自己苦口婆心地講道理,孩子是可以聽懂的。早教網
正因為有了這種過高的奢望,才會不知疲憊地嘮叨個不停。偏偏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并不能聽進家長的話。不妨試著從了解孩子的情緒角度來嘗試一下,這樣也許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
假設孩子從學校回來時,氣呼呼地抱怨道:“那個破學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師憑什么當著那么多的同學的面批評我!”(到這里為止,與之前的情形是一模一樣的。)父母首先會感到很意外,我的孩子究竟犯了什么錯誤,惹得老師竟然在大家面前批評他?但心生疑慮的同時,家長也應意識到一種責任感,此時正是引導孩子的好機會,以免孩子在將來又因為同樣的事情而受批評。
不過,請家長在充當父母角色之前,先試著去讀懂孩子的情緒。“你是說,突然不想去學校了嗎?老師竟然當著大家的面大聲訓斥你,真讓人泄氣,可能換了誰都沒興致再去學校了(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緒,試圖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不過,可不可以告訴媽媽,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表現出對此事的關心)?”這樣一來,孩子就會一五一十地向你訴說內心的煩惱。“我們今天剛好檢查作業,我當然寫了。但是班里好多同學都沒寫,老師很生氣,決定懲罰大家。我因為已經寫了,就告訴老師我寫作業了。結果老師讓我站到前面去,還訓我說‘你聽不懂什么叫集體受罰是不是?老師說話時竟然敢頂嘴。你寫作業就了不起了嗎?’就這樣,讓我在大家面前挨訓。”孩子似乎還是無法平靜下來,依然像小牛犢一樣喘著粗氣。“唉,這的確是夠委屈的。明明寫了作業,卻還是跟大家一起集體受罰,真是很委屈。你告訴老師自己寫了作業,結果卻被老師教訓一通……不過呢,其實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本來媽媽很用心地打掃班級衛生,結果因為其他人都偷懶不干,老師就罰我們全體受罰。我只是忍不住說了一句,結果被老師訓得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