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與孩子感同身受的益處
所以呀,媽媽能理解你現在為什么不肯去上學了(坦然接受孩子的心情,試著感同身受)。”“哦?媽媽也遇到過和我一樣的事情?”孩子吃驚地瞪大了眼睛,也比剛才平靜了許多。顯然,孩子感覺到媽媽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正努力地理解自己的心情,正是這種信任,給了孩子一種溝通順暢且內心安寧的感覺,最終能讓孩子的內心恢復平靜。“嗯,是的。我覺得很丟人、很委屈,再也不想上學了。”這時媽媽如果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和孩子營造一種共鳴。“媽媽那時候是怎么辦的呢?”
此時,孩子開始認真思考遇到這種情形時該怎么解決了,這正是給孩子講解如何正確“行動”的機會。“后來,我回到家,并不像當時那樣生氣了。我想,我們班的衛生那么差,而我又是班長,也許老師覺得我作為班長責任重大,所以才會更嚴厲地要求我。于是,自從那以后,我就更努力地做班里的工作。你猜怎么樣?到期末時,老師竟然給了我三好學生獎。”“對對對。我們班也是,每天不寫作業就上學的同學可多了,老師可能也是因為這個才發火吧!結果我中途插上一句,告訴老師就我一個人完成了作業,所以老師才會更生氣了。”
一旦孩子的情緒被他人理解并接受,就會逐漸恢復平靜,這時他看待事物的洞察力會更出色。建議此時,媽媽不要毛遂自薦充當謀士的角色,不妨試試這樣問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說說你的想法。”“等明天上學了,我去找老師真誠地道歉。老師正說話時,插嘴打斷了老師的話,很對不起。”也許你會不相信,但是這就是孩子給出的完善的解決方案。別忘了,這可是靠他自己思考和摸索出來的。早期教育
由于孩子想通了這件事,不再因為老師批評他而感到委屈,而且媽媽也可以充當自己的好朋友,愿意傾聽他的煩惱,那么孩子根本不會泄憤地踢書包或大哭一通,而是獨立摸索出應對事態的合理情感和行為。收獲的不僅是這些,通過這種溝通,孩子和媽媽的心會貼得更近,彼此的信任感也會加倍增加。作為家長,也會真實地感覺到孩子又成長了一大步,由衷地為他感到欣慰和自豪。
像剛才這種先接受孩子的情緒,再引導他做出正確選擇的原理,如果結合大腦結構來說明,可能會更直觀易懂。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現在的孩子與父母隔閡的越來越多了,是孩子們難交流了還是父母們不懂得理解孩子呢?希望家長們在看了此篇文章之后能夠認真的反思下,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