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窩里橫”,讓家長們很無奈
目前有不少的家長們反應,自己家的孩子常常只在家中"撒波",出門了就什么都不敢了,對于這類的寶寶,家長們感到很是無奈,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教育這類寶寶呢?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下吧!
“窩里橫”的孩子,在家里,一有不滿,就會往家長身上撒氣,誰軟他欺負誰!一出家門,“窩里橫”便成了“杵窩子”。因為拿對付家里人的做法與小伙伴們叫板,他可無計可施,小伙伴不吃那一套。遭到拒絕以后,孩子就會采取回避的方法,遠離小伙伴。這時,孩子心里可能還會產生逆反、怨恨的心理。為了發泄與在外面發生的不愉快,就在家里找“出氣筒”橫行霸道,變本加厲的欺負家長,以達到心理平衡。早教網
善良軟弱的家長,以為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更是呵護有加。尤其是老人,對隔代人倍加溺愛,自己怎么挨孩子“欺負”都行,不能讓孩子受委屈。但家長哪里知道,發現孩子有“窩里橫”的表現,及時調整教育策略是對的,一味地“順著”孩子的脾氣,只會助長孩子的壞脾氣,日后,會影響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
1、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家長的精心照顧,家里很多事都是圍繞孩子的事情展開的。但孩子雖小,也是獨立的個體,愛,不等于溺愛;尊重,不等于順從;拿孩子當成朋友,不是當“皇帝”。所以,家長首先不能縱容、嬌慣孩子,要及時調整對孩子的教育策略,把生活重心擺正。
2、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從點滴入手。例如,孩子嘗試著自己處理生活或學習上的事情,會很開心。這時,家長千萬別嫌孩子做得不好或做得慢,而代勞。家長可多用“你再試試”這樣一句話、一個眼神鼓勵孩子,并為孩子安排更多實踐、探索的機會,孩子定會有更大進步。
3、 父母別嚇唬孩子。家長的責任是,既要告訴孩子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又要教他避免危險的方法,讓孩子坦然面對。試想,不接觸復雜的事情,孩子何時能自己應對?如果孩子過于靦腆,不要突然帶他到人多的場合,或強制他與小朋友玩,更不要指責他膽子小,而要先陪伴他使他逐漸適應。例如:請小朋友到家做客,他當主人,主動接待客人。或帶他到公園游樂場與小朋友接觸。在交往中發生的爭吵,只要沒有危險,家長最好不要干預,可在一旁觀察,對孩子之間發生的事盡量“視而不見”
4、重新制定家庭規則,而且每個人都要遵守。如果孩子的行為超過界限,原則問題不讓步,但因孩子已形成習慣,改正需要耐心,因此,有些時候給孩子留點余地,給他個改正的期限,或提出幾條改正的出路。例如:不肯按時睡覺,可以問問孩子是愿意抱著娃娃睡,還是躺在床上聽媽媽講個故事再睡?
5、教孩子尊重他人,守規則。這兩點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尊重別人的權利,你的權利才會被尊重。只有遵守共同的規則,才能與人友好相處。孩子在實踐中嘗到甜頭,與人交往的能力會逐步加強。比如,想玩別人的玩具,可以先把自己手里的玩具給別人玩,采取交換的方式。別人手中的玩具掉了,孩子可以主動幫人家拾起來。與人為善,是尊重他人最有效的方法。
6、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心態平和,不急躁,對孩子的良好性格的培養起到積極作用。經常鬧戰爭的家庭,孩子的性格會受到很大損害,會傷及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