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更合群的方法有哪些
你的孩子現在是否已經融入了集體的生活中呢,下面的育兒專家告訴家長對于不入群的寶寶應該采取怎樣的教育方式呢,家長可以通過下面的內容來豐富家長們自己的方法吧先來學習一下。
場景一:
1歲多的洋洋在小區公園里玩,被鄰居小朋友看上了他手里的小車。媽媽要求洋洋“與小朋友們分享”,洋洋不樂意,媽媽好言相勸了半天還是死攥著不撒手,媽媽急了,把小車從洋洋手里搶過來,交到小朋友手上。
媽媽幫一幫:
問孩子,“能把這個小車子借給小君玩一下嗎?他會很高興的!”同時跟孩子解釋,“他只是暫時借一下,一會兒就還給你,這還是你的小車子。”孩子也許就答應了。看到小君借到玩具后興高采烈的樣子,他能逐漸建立起“分享讓朋友高興我也很高興”的心理反射。
但是,如果這個玩具正好也是他當時最心愛的玩具,他的反應就跟媽媽碰到別人要借自己的鉆戒一樣,”不可以!” 媽媽也只能對小君說抱歉了。幼兒教育
妙招二:教寶寶和其他寶寶打交道
場景二:
院子里有3個孩子正在玩奧特曼的游戲。4歲的松松也想跟他們一起玩,可明顯這3個孩子并不希望多來一個隊員。其中一個說:“你不會玩!”媽媽想帶松松離開,可是松松舍不得走。
媽媽幫一幫:
處理孩子交往的矛盾,很多時候,媽媽能提供的最好的幫助就是:只要不至于發生嚴重的流血事件,如果不是孩子主動要求,不要干預。早期教育網
我們來看看松松是怎么辦的。松松站在3個男孩中的“頭目”身邊,不吭聲,但在等待加入的機會。過了一會,“大古隊長”隨手推了他一下:“你,去查一下電腦!看看怪獸在哪里!”松松立刻假裝敲鍵盤,然后匯報說:“怪獸在a地區!”“沖啊……”勝利隊隊員們,包括松松,都向“a地區”沖了過去……
如果媽媽當時把松松拉開,孩子將喪失一次多么寶貴的解決社交矛盾的鍛煉機會。而堅持留下來,并最終用自己的人際智慧得到了進入集體的機會,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了多么大的鼓勵!
妙招三:引導寶寶變開朗
場景三:
小英在班上是年紀最小的孩子,而且比較木訥內向。有時候她會被別的同學戲弄,比如總有同學把她的橡皮擦鉛筆等文具藏起來,讓她找不到。
媽媽心疼之下,這么教育小英: “以后別理他們了。”“如果別人推你,你就立刻打回來!”慢慢地,那個被欺負的小英變成了一個“欺負人”的小英。如果有人不小心得罪了她,她會一言不發一拳頭打過來,小英越來越不受歡迎,越來越孤獨。幼兒早教
媽媽幫一幫:
媽媽可以通過扮演故事之類的方式,教給孩子面對某些常見矛盾或者場景時,相對固定的處理套數。在類似情景發生時,孩子能很快地“脫口而出”。
比如孩子之間發生爭執的時候,可以教給孩子一個簡單的三段式:
1.你剛才……(干了什么,比如拿了我正在玩的機器人,說不跟我玩,對我尖叫了等等)
2.我覺得……(不高興,生氣,很傷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