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不應該忽略幼兒的缺點呢?
現在的家長們對于孩子的要求往往過高,從而看不到孩子的優點,而看到的缺點卻是一大堆,總是去指責孩子們缺點不如多夸獎孩子們的優點吧,以下就讓我們結合實例來具體的了解下吧!
睡前刷牙的時候,周周在外婆的牙刷上擠好了牙膏,然后接了一杯水,把牙刷放在杯子上。做好這一切,周周滿心歡喜地告訴外婆,“外婆,我幫你擠好牙膏了!”外婆走過來一看,數落她說:“哎呀,擠了這么多牙膏,真是太浪費了。”其實牙刷上的牙膏只不過一厘米長,退一步說,就算是牙膏糊住了整個牙刷那又有什么呢,她樂于服務他人、幫助他人不是很可貴嗎?周周有些黯然。我趕忙上前說:“周周可以幫外婆擠牙膏了,很不錯。”周周眼睛里閃過一絲亮光,興奮地說:“我還可以幫媽媽擠牙膏。”早教網
還有一次,早上起床的時候,周周一邊大喊著“要尿尿了”,一邊開始拉,把床單尿濕了一塊巴掌大的地方,但是大部分尿被她忍住了,一直憋到廁所才拉。外婆看見了,“恨鐵不成鋼”地來了一句,“周周,你都這么大了,居然還尿濕褲子!”周周有些沮喪。外婆還想繼續數落,我用眼神制止了,轉過臉對周周說:“媽媽覺得你進步了,原來你尿濕很大一片,現在能忍住一些,只尿濕很小一片了。”聽我這么說,周周釋然了。
同樣一件事情,外婆看到了它的反面,而我看到了它的正面。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其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對孩子的影響也就差之千里了。
我們看看這幾句話帶給孩子的不同感受:
“擠了這么多牙膏,真是太浪費了!”——我浪費了牙膏,我干得不好!
“周周可以幫助外婆擠牙膏了,真不錯。”——我可以服務別人了,我很能干。
“你都這么大了,居然還尿濕褲子!”——我這么大了不應該尿濕褲子,我真差勁!
“原來你尿濕很大一片,現在能忍住一些,只尿濕很小一片了。”——我進步了!我真不錯!
家長看到事件的積極一面,給孩子鼓勵,帶給孩子的感受是“我是能干的、進步的,我很好”;家長看到事件消極的一面,否定孩子,帶給孩子的感受是“我是差勁的”。
善于發現優點和進步的家長,孩子的優點會越來越多,進步會越來越大;總是盯著缺點和不足的家長,孩子的缺點會越來越多。
遺憾的是,家長往往容易看到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優點卻視而不見。
我一位朋友就是這樣,非常羨慕我能把周周教育得這么好,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周周這么能干。她的孩子叫星星,比周周小1個月。據我觀察,這個孩子其實有很多優點。那是在一次聚會上,我第一次看見星星。我們一大群人在公園燒烤,公園里大約有幾十張燒烤臺,前來燒烤的人們幾乎占滿了這些臺子。我們這一群人分了3個臺子。星星從另一個臺子上拿來2個橘子,一個給自己,另一個給了周周。別看這只是一件小事,對于一個3歲的孩子來說,是很了不起的。首先,星星沒有要爸爸媽媽幫他去拿橘子,而是自己去拿,到一個陌生的人群中能盡快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是一種能力;其次,星星不僅給自己拿了橘子,還不忘記給周周拿一個(這是星星和周周第一次見面,應該說是新朋友),這說明星星樂于助人,并且能主動和同伴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