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給家長懲罰孩子的方法
精神懲罰
包括冷戰、孤立、關禁閉、給臉色、宣揚錯事等,通常家長在發怒時,都會施加精神懲罰。3歲以上的孩子對精神懲罰較能理解,能從家長的臉色中度量出情緒和犯錯程度。但精神懲罰容易為孩子帶來負面壓力,傷害親子關系且無法將懲罰與犯錯直接掛鉤,不利警醒。
身體懲罰
體罰是中國家長對幼兒常用的方式,包括打揍,罰站、面壁等。雖然家長們大多相信棍棒比說教更能讓年幼的孩子牢記錯誤,但由于體罰總伴隨著家長的情緒爆發,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委屈情緒,況且,“牢記錯誤”不是重點,“改正錯誤”才是目的。
點評:上文兩個案例中,a媽媽采取了物質懲罰,用“剝奪玩耍+付出勞動”的方式,針對孩子所犯錯誤進行提醒,使孩子自發意識到日后要避免再犯;b爸爸采取了口頭懲罰、身體懲罰及精神懲罰,打罵、關禁閉都沒有直接對應犯錯事件的“點”上,孩子衍生的逆反情緒遮蔽了反思和認錯的空間。
隨堂筆記 之 懲罰的態度
嚴厲型
用家長的權威指出孩子所犯錯誤,但嚴厲的態度只能單向糾錯,不利于溝通及建議,偶爾適合于孩子犯原則性錯誤時。
消極型
對孩子犯錯表達失望情緒,以刺激其改正,容易因為放棄了“教”的權利和職責使孩子感到彷徨無助,自暴自棄。
技巧型
通過類比、借鑒、情景重現等方式,不動聲色地引導孩子認識錯誤,潛移默化灌輸改正方法,能使孩子牢記經驗,避免再犯。
苦口婆心型
用勸誡的方式及愛的姿態表達家長立場,倘若說不到“點”上,容易演變成嘮叨,使孩子厭煩和麻木。
恩威并重型
“嚴厲”+“苦口婆心”+“略施小惠”,只要拿捏得當,生活里孩子犯的不少錯誤中可以采用,關鍵在于掌握“批”和“哄”的藝術。
循循善誘型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適合年齡稍大,有一定思考和自制能力的孩子,但要就事論事,避免借題發揮。
隨堂筆記 之 懲罰的善后
安撫情緒
懲罰的最大副作用就是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對錯誤的懊惱、對斥責的委屈、對氣氛的害怕、對家長的恐懼……甚至延伸到對爸爸媽媽愛的懷疑。此時家長必須站在比孩子高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一旦孩子知錯表態,就要及時壓下怒火,以寬大的胸懷安撫孩子,讓他知道,懲罰是出于一顆愛他的心。
加深印象
不服管教,反復再犯是家長常常頭痛的問題,家教咨詢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就是:為什么孩子如此“難教”?家長一方面要考慮孩子的心智發展程度,能否明理自制;另一方面要加深孩子印象,注意不是懲罰的印象,而是犯錯后果的印象,罰在點上,才能管在面上。
幫助改正
懲罰只是治標,改錯才是治本,如果孩子犯錯了,受罰了,道歉了,結果卻不知如何改正,那么再犯時家長不需反省嗎?正確的做法是適當管教,讓孩子明確知道日后如何避免重復錯誤。
監督檢查
孩子好奇心重,玩性大,自制力弱,自覺性差,這些特點都決定了改正錯誤后需要家長反復的監督鞏固,適時提醒、總結經驗、舉一反三都是家庭管教的好竅門,也是“監護人”監督和愛護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