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教育方式被誰控制了
教育孩子是家長們畢生的責任,但是又是這又不是家長所能控制的。希望通過自己良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但是,我們常常發現有什么東西一直在背后推動或者控制著我們,我們的教育方式為何如此似曾相識?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我們怎樣才能構筑一個健康的模式,讓自己走出舊時的困惑,獲得新的成長?逃避和顛覆是不可能讓自己釋懷,讓孩子在健康的教育方式中成長的,只有接納與理解才能令我們解開心結,在放下過去的同時撿拾起失落已久的輕松與快樂。
★接納
你應該梳理清楚后跟父母談談,尤其是那些讓你痛苦無法釋懷的事情,坦誠告訴父母當時你的感受,看看父母是怎么解釋的。也許不過是場誤會,也許不過是無心之失,即使是父母真正犯了錯,你也應當知道對于他們而言,他們當時已經盡其所能,做了他們能夠做的事情。
讓我們看看這個故事:周周與父母的情感糾結居然是一雙白球鞋,那是上體育課必備的,但是父母不肯給她買。每次上課被老師同學嘲笑的感覺嚴重傷害了她,整個初中時代都抬不起頭來。“他們從來不考慮我需要什么,從來不愿意滿足我!”
當她鼓足勇氣把這一切告訴父母時,他們感到非常震驚,那時候他們都特別忙,根本不記得周周跟他們要白球鞋的事情。他們的印象里周周是個很懂事、幾乎不向父母提要求的孩子。經過溝通,父母承認當年忽略了周周的需求,而周周也認識到并不是父母不愿意滿足自己,而是自己沒有向父母明確提出要求。
很多情感糾結源于缺乏坦誠的溝通。有些人會在審視之后控訴父母,這是正常的,也是接納的前奏,因為自己終于能夠勇敢面對。如果你感到憤怒或悲傷,不要壓抑自己,你可以對假想的父母表達你的情緒,直到你能完全釋懷,開始接受他們。
永遠不要等父母先伸出手,不要等父母先敞開懷抱,接納父母就是接納自己,這是個內心不計前嫌的過程,也是個自我釋放的過程,從此愛就走入了我們的生活。幼兒早教
★ 審視
孩子的降臨使得我們不由自主地追溯童年之路,我們要給孩子什么樣的教養方式往往取決于我們對自身童年的認知。所謂認知指的是,我們對童年生活的描述很大程度是來源于主觀的構想,如果你抓住傷痛不放,那么童年就是悲傷的。
你最希望給孩子什么樣的教養方式呢?你最希望做什么樣的父母?這兩個問題有助你發現自己深層次的需求,你最需要的往往是你曾經缺失的,也是創傷愈合的關鍵所在。早期教育
接下來,請你回想一下,你最早的回憶是什么時候?那個時候最快樂的事情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從3歲到18歲,慢慢回去審視,不帶偏見的審視,并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從這些記錄中是否能發現與你需求相關的因素呢?如果沒有,或許你得再仔細梳理梳理。
當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感覺到困難,可以找一個可信任的、了解你、能傾聽你、能為你保守秘密的朋友或團體, 這樣可以幫助你用更客觀、更成熟的眼光去審視昔日的成長歷程,這也是一個你認識自我的過程。早期教育
★ 成長
我們的聲音、眼神、情緒,一舉一動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而每個舉動都有可能代表著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傷痛和挫傷。所以,回溯童年的缺憾,重新調整疏通自己的情緒管道,在自我覺察中成熟成長自己,這是我們身為人父人母覺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