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的給孩子樹立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矩的約束會讓一個人成長的也是不行的。家長應該怎樣給孩子樹立規矩呢。讓家長們通過對了解下面的內容家長對于如何給孩子制定規矩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就不會出現什么意外的情況。
孩子必須遵守的6條規則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為孩子建立良好的規則。“對孩子來說,規則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對于0~6歲的孩子,國際兒童教育界的通行規則是以下3點:
1.不傷害自己
2.不打擾他人
3.不破壞環境
其中,不傷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確不可以傷害自己,孩子就能學會守住自己的界限,保護自己。只有有了不傷害自己的體驗,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這是遵守社會道德的基礎。
至于孩子要遵守的規則,具體有以下6條:
1. 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 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后來者必須等待。
5. 不可以打擾別人。
6. 做錯事要道歉,并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這用簡單的語言表達的6條規則,其實建立了最基本的社會化秩序。媽媽給孩子制定規則時不能隨心所欲,“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著不動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臟手”“不睡覺,狼就來叼你了”“不給別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這些混亂的、臨時性的規則,并不能使孩子養成正確的規則意識。
執行規則的幾個關鍵詞
以下幾個關鍵詞,相信只要媽媽能夠掌握,就能更成功地為孩子建立良好規則。
技巧關鍵詞1:彈性
媽媽難題1:
定下一個規則后,孩子過一段時間就失去了耐心,開始討價還價。這時是否需要變通地修改一下規則?
場景:
小波媽媽允許小波每天上網半小時,前提是必須練完琴。開始小波能遵守,后來就開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練,明天補上兩天的課嗎?”“我打完這個電腦游戲就練琴行不行?”
管教技巧:
規則要有彈性,不是規則本身可以變來變去,而是根據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執行規則的彈性。
學過琴的人都深知練琴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專家建議,如果孩子表現出對琴棋書畫的興趣,家長不妨先帶他去聽,看或體驗,比如小波的媽媽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學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時間會很長,過程也很枯燥。當孩子遇到了瓶頸產生厭煩的情緒,可以告訴孩子,“是的,我知道這個過程是很枯燥的,但是當你走過了,克服了,會非常棒。在你到達那個目標之前,媽媽愿意在這里陪著你。”
資深鋼琴教師達達則堅決反對5歲以下的孩子學琴,因為孩子注意力和領悟力都沒有發展成熟,往往花半年學會的東西,到了七八歲,一個星期就通了,那為什么還要受這個罪呢?
達達說,跟我學琴的孩子,我保證他入門,但我有一個要求,就是,從此以后,你一生,都要每天花10分鐘來練琴。10分鐘噢!如果你說,大年三十兒要放炮,可不可以不練?我就說:可以放炮,但是寶貝,你連10分鐘也沒有么?
達達強調,成不成鋼琴家不重要,但要讓孩子知道,當你決定做一件事,你就要習慣,每天貢獻給這件事10分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