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結果的好壞取決于家
家長早總是埋怨這不好那不好的,家長始終認為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但是家長 有沒有考慮過為什么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這究竟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長的問題呢。讓我們通過下面的文章來了解一下。
一、前后一致的態度
很多人都是在自己成為父母后,才開始學習怎樣當父母的。孩子的成長有許多不同的階段,而每一成長階段的寶寶,需求當然不一樣,因此,父母應該認真傾聽孩子的需求,態度也要一致。如果父母前后的態度不一致,讓孩子覺得大人的原則和態度總是變來變去的,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二、漸進式方法取代強硬的規定
大人都知道,孩子做什么是要教的,不是天生就會的。現在的父母常常為孩子設想的太周到,兩相沖突的情緒,往往會出現在不同的事物要求上;一旦不能順利延緩寶寶的需求,就會出現不耐煩的強硬態度或是投降的消極成全。其實良好的習慣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慢慢養成的,很多孩子一開始都會不適應,一次一次慢慢地讓孩子習慣會更好。幼兒教育
三、給予積極的鼓勵與關懷
延緩滿足并不是限制孩子的需求,因此,當孩子出現需求的時候,父母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如果要求合適,但可以等一會再滿足的,那就讓孩子等一會,如果他做到了,給孩子鼓勵和表揚,強化孩子學習的動力。
看看這些時候家長怎么做?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哄?
對新生兒來說,最直接的表達要求的方式,就是哭,但家長常常不知道寶寶到底為什么哭,所以在寶寶開始哭的時候,他們只有馬上沖上去抱起孩子哄他,孩子一哭就馬上哄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嗎?幼兒早教
新生兒的要求多半很直接,就是用哭聲告訴爸媽他們需要得到關照。當然,孩子哭的原因有很多,爸媽要區別對待,如果是尿布濕了、不舒服了、摔倒了等原因,爸媽當然要立即解決,不然會讓孩子覺得非常難受,影響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展。
但是有些情況下則可以讓寶寶稍微等一會,如有時候寶寶只是單純的肚子餓,在給孩子泡奶粉期間,不防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等待。可以給孩子喝一點開水,和他說說話,讓寶寶知道,一會兒就有奶喝了。這樣不僅能讓寶寶學會等待,大人也能有更充裕的準備時間,不致手忙腳亂。此外,家長的態度也是延緩滿足中十分關鍵的地方,父母的態度一定要溫柔而堅定,可以不急不徐地告訴寶寶:“等一下,媽媽馬上就來了。”“寶寶乖,你看媽媽放好這個玩具就來抱你了。你等一會會哦!”“看,牛奶已經沖好了,媽媽再拿個小毛巾來你就能喝了。”在不影響寶寶正常生活的情形下訓練寶寶,是最理想的方式。幼兒教育
孩子不乖乖吃飯怎么辦?
有時候孩子不乖乖吃飯,跑來跑去要大人追著喂飯,或者正好在看精彩的動畫片,不愿意離開電視去吃飯,這個時候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先乖乖坐下來吃飯好嗎?因為吃完飯后我們要出去玩一會,不好好把飯吃完就不能出去了。”讓孩子知道,即使等一會,他也能達到目的,得到想要的滿足。
孩子如果不愿意坐下來用餐,千萬不要追著孩子跑,用獎賞代替處罰,用誘導代替恐嚇,是幫助父母讓寶寶乖乖聽話的好辦法,千萬不要用強制的方法或斥責的語言來逼迫孩子。孩子不愿意乖乖吃飯,其實并不是他不想吃飯,只是吃飯和動畫片比起來,后者的誘惑更大,父母應該讓孩子一件一件地完成事情,如先吃飯再看電視,而不是有了更大的誘惑,就馬上拋開應該做的事情,這樣的壞習慣形成了,將來難免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