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個性發(fā)展
自發(fā)性順利成長的孩子,到了三四歲時,其積極尋求朋友的愿望變得強烈起來,這樣的孩子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孩子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有早有晚,但只要他非常需要朋友,就說明這是一個意欲發(fā)展順利、情緒安定的孩子。 父母可以對自己的育兒方法加以肯定并樹立起信心。
如果孩子不怎么想找小朋友,即使有機會接觸同齡的孩子,也不與其一道玩耍,這時父母就必須對自己以往的育兒方式從各種角度加以探討了。
在探討的時候要注意兩個關鍵問題:其一,有沒有一直在壓抑孩子的自發(fā)性的成長;其二,是否親子間的情感紐帶不夠牢固。
就壓制孩子自發(fā)性成長的育兒方法而言,父母們最容易落入兩個陷阱,一個是對孩子施加不適當?shù)墓苁哑淙?ldquo;好孩子”的框框里;還有一個是運用過保護的培養(yǎng)方法。
在第一種情況中,父母為了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好孩子”,對孩子施加命令、壓力,支配孩子的行動。如此一來,孩子慢慢地就變得老實聽話、很好對付了。
父母這時可能會覺得由于自己育兒有方,才使其成了個“好孩子”,甚至還為此暗自得意呢。殊不知,自己的育兒方法已經壓制了孩子的自發(fā)性,使之失去熱情和活力了。
這里所說的過保護是這樣一種育兒方法,即應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卻動手代勞。也就是說,在孩子要求“自己來做”的時期里,父母出于“做不好”、“太費時間”等種種理由,而沒有讓孩子做。這樣一來,孩子自發(fā)性的發(fā)育便受到了壓抑。
其結果是,孩子對大人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一點點小事就想要讓父母幫自己做。如果一味遷就下去的話,孩子會認為父母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父母就該為自己服務。再嚴重一點的話,孩子會變得用命令的語調來指使媽媽。當要求不被滿足時,甚至會對父母施加暴力,即所謂的“家庭暴力”。
受到過度保護的孩子,在家里顯得挺神氣活現(xiàn)的,乍一看似乎很有活力,可是一到外面就變蔫掉了。這就像人們常說的“窩里橫”。
這種孩子在幼兒園里無法和別的小朋友一塊兒玩耍,總愛纏著老師不放。而老師又不可能只對付一個孩子,于是孩子便越發(fā)感到不安,漸漸地不想上幼兒園了。
如此下去,孩子的交友能力便成長不起來。這樣的話,在從小學到青春期這一期間里便存在著出現(xiàn)種種問題的危險。
上面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呢?
對于第一種情況,我們應該促進孩子自發(fā)性的成長,丟棄那些把孩子塞入“好孩子”框框里的管束和命令,把自由還給孩子。因為自發(fā)性是在自由中發(fā)展起來的。
獲得自由的孩子,在一開始時會顯得無所適從,不知該干什么好。不過,孩子一旦不被數(shù)落、責罵,他的心就會逐漸地變得寬松、自由起來,開始盡情地歡鬧,自發(fā)性便漸漸展現(xiàn)出來了。
對于前面提到的第二種情況,即因過保護而不合群的孩子,我們應該立刻停止對其過保護,努力做到不再為孩子做這做那。
因為孩子在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幫著做事情,所以,開始實行這一措施時他還會說“幫我做”,這時絕對不要再滿足他的要求,而是應該對他說:“自己試著做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