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要不要孩子“吃”虧
中國有句老話:“吃虧是福。”謙讓、忍耐、寬容、與人方便,這些我國優良的傳統教育理念,卻在今天被徹底顛覆——中國父母吶喊:時下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這些已不適用于下一代,我們的孩子對外不用謙讓,不能吃虧,因為那樣只會令自身利益受損。
父母眼中哪些虧不能“吃”
大多數父母和孩子認為是“吃虧”的類型可謂五花八門,大致歸納如下:
被人欺負不還手
不少幼兒園老師向記者反映,父母來幼兒園接孩子回家時,問得最頻繁的一句話是:“今天有沒有給人欺負你啊?”次數與“今天在幼兒園里學了些什么啊”不相上下。
下午時分,小區里總有好幾個保姆圍在一起聊天,孩子們則在四處游蕩玩耍。燕子和小美正在為誰先玩滑梯而吵了起來,爭執中,小美給燕子打紅了手臂,哭著鼻子回到保姆身邊。保姆見狀,十分驚訝,罵道:“笨孩子,給人打成這樣還不會還手啊!”小美點點頭,瞪著圓圓的大眼睛,等待著燕子滑下來的那一剎,沖了過去……
小便宜沒占盡
在廣州某大型超市里,一檔香腸的試食點前熙熙攘攘。記者好奇走近,見到一幫孩子圍著女售貨員嚷嚷:“阿姨,我還要試這個味道。”“阿姨,多給我一些。”女售貨員耐心地逐一分好,孩子們都拿著一根根短香腸滿足地散去,但其中還有兩個孩子仍然左顧右盼。女職員彎下腰問道:“孩子,還有什么問題嗎?” 只見兩個孩子嘟起嘴說:“阿姨,我還想吃呢。媽媽說,這里可以免費吃香腸,如果我不在這里吃飽就虧大了。”
表現機會少
廖老師是廣州市越秀區崔府街幼兒園的中班老師。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在孩子的《家庭手冊》中,見到最多的一句話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少很多表現機會,怕孩子因為這樣而落后。”不僅如此,而且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幾個孩子父母找到她問:“為什么最近我女兒發言的機會少了。”她對這些父母說:“每個孩子都有表現自己的需要,我需要照顧別的孩子。”這些父母當即就表示,“那不行,我的孩子有能力,憑什么不讓她多表現?”
為集體做事
楊浩(化名)是出了名的調皮搗蛋的小學生,平時沒少挨老師的批評。但自從給班主任黃老師安排做墻報委員后,他變得更加開朗和有自信――他在墻報上所畫的畫都受到父母和孩子們稱贊。
一天傍晚,楊浩的媽媽見孩子遲遲還沒回到家,跑到學校去找人,見孩子還在為墻報忙碌,劈頭就說:“墻報委員這么一件苦差你也做得如此落力,搞得這么晚還不能回家。你不要再做什么墻報委員。學習最重要,自己留點心眼,你愛幫助別人,誰來幫助你呀!”說罷,拉著楊浩就走,丟下了一堆沒完成的工作。
分享玩具、食物
輝輝進入課室時十分高興,因為他今天按照老師吩咐,把自己“最喜歡的車”帶回幼兒園。正當輝輝向小同學們揚起那部鮮黃色的雙層巴士時,爺爺一把捉住了他的手,略帶不滿地說:“輝輝,你怎么把它帶回幼兒園呢?萬一給搞壞了怎么辦?這可是媽媽花了不少錢買回來的。爺爺回家給你拿另外一部玩具車來吧。”就這樣,年邁的爺爺不惜路途遙遠,再次回到家,把另外一部小玩具車送回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