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要不要孩子“吃”虧
幼兒園秋游活動是孩子們難得的增進感情、分享快樂的好機會,尤其是大家集體活動后,一起吃飯的時候。小翰卻一個人躲到一邊去了。只見他半遮半掩著自己的小飯盒,每吃完一口就向四周看。老師走過去詢問起來。小翰回答道:“我飯盒里全部是我喜歡的好東西,我不想別人來分我的東西吃。”
怕吃虧原因有三
專家認為,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經常表現出斤斤計較、貪小便宜,孩子很容易模仿。那么,時下的父母為何怕吃虧呢?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
怕孩子利益受損
過去,孩子們是在傳統道德觀念教育下成長的。如今,這些孩子已為人父母,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恰恰是“謙讓”、“不怕吃虧”讓其在當今社會里被人“欺負”,甚至連自身最基本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在如此注重物質利益的年代,他們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因此,根據自己的經驗教訓,他們教育孩子一味謙讓并不適應時代潮流,“老實”其實是“無用”的代名詞。
擔心孩子受傷害
“現在不愁吃不愁穿,就怕孩子身體受到傷害。”相信這是不少父母當孩子被欺負時要以牙還牙的原因。做父母的愛子心切,不能容忍孩子受半點兒委屈,而且習慣用成人的思維去考慮問題,眼睛只盯在吃虧不吃虧上面,認為這就是保護,這就是愛。
“貧窮情結”作祟
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去分析,那些處處想占小便宜的人可能患有“貧窮情結”。何謂“貧窮情結”?用句俗語便是“窮怕了”。但貧窮情結是對過去在生活中受過窮的人而言的,現在不少人并沒有受過太多物質層面的窮,那么這些人就有可能在心理層面上“受過窮”。
這種貧窮情結在當今社會中隨處可見,不少人參加展覽會,只要是免費的東西,不管自己是否需要,總是樣樣都拿。
吃小虧的價值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不怕吃虧”開始被形容為“傻”、“笨”。的確,那些讓寶寶本著“不怕吃虧”的態度去待人處事的父母,總見到他們在生活中受到的種種“不公平”待遇,因而他們認為價值觀的改變正是防止出現不公平現象的最好方法,以至于不少孩子還是小小年紀,父母們就教導他們懂得斤斤計較,不能吃一丁點虧。
古時,有一個父親,他有兩個兒子。哥哥不愿意吃虧。弟弟則忠厚老實。一天父親拿出了兩塊鐵,一塊如同鵝卵石,另一塊坑坑洼洼,薄厚不均。他對兩個兒子說:“這兩塊鐵,你們一人挑一塊,拿它去砍三天的柴,誰砍得多,我就把咱家里的鵝作為獎勵。記住,磨刀不誤砍柴工。”哥哥一看,砍柴刀當然是越鋒利越好,于是拿走了那塊坑坑洼洼的鐵,結果越用越鈍,三天下來,只砍了一擔柴。而弟弟則把鵝卵石似的鐵拿走了,他先把鐵磨成刀,然后去砍柴,三天下來,他共砍了四擔柴,結果獲得了獎勵。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剛開始弟弟看上去是吃了點小虧,其實,越是甘心吃虧的人越吃不了虧,他們的結果絕對壞不了。
寬容、謙讓、不怕吃虧和爭取自己的利益并不是一對矛盾體,與人分享自己所鐘愛的事物并不會損害事物本身,反而令它更有存在的價值。
吃點小虧,反而得到更大的好處,得到欣賞,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