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語文作業 設計
淺析語文作業 設計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中學 楊厚勝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語文學習理應如此。《語文課程標準》所蘊含的教育理念也體現了這一點。眼下語文教改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語文教材文本的多元化、語文教師形象的理想化、語文多媒體教學的生動情境化……語文教革備受關注。不難發現,教育教學者們大多關注的是課內改革,對課外對語文作業 改革的關注程度卻遠遠不夠。語文作業 這一塊從理念上到實踐操作都相對滯后。
語文作業 的現狀不容樂觀。不少學生對語文作業 感到乏味,甚至老師也感到批改作業 很機械。語文考試與平時的語文作業 似乎脫節了,所以有些學生認為語文作業 做不做無關緊要。久而久之,對語文學習產生了厭倦情緒。究其原因,我們的語文教學還沒有走出傳統的“守成教育”的怪圈。課堂上老師把優秀的作品肢解成支離破碎的字、詞、句、段,把語文課堂當成單一枯燥語言技能訓練基地,讓學生遠離了美麗的文字、文化與文明;課后語文作業 的設計也局限在鞏固課堂教學范疇內,如抄寫字詞、背誦課文、完成課后問答題等等,把課文的有關內容重新展示一下,以達到鞏固記憶、培養能力的目的。這樣的語文學習學生喜歡嗎?重復甚至機械的作業 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反而成了學生學習的“負擔”,成了許多學生對語文喪失興趣的“罪魁禍首”。故在優化課堂教學的同時,語文教改也應體現在語文作業 的設計改革上。如果只圖課堂教學的熱鬧作秀上,語文作業 沒跟上,那語文學習只能是慘白無力了。
作業 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認為作業 是師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檢測和教學效果的反饋,持有這種觀念的人注重的是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語文學科除了同其他學科有如上的共性之外,語文作業 更有其個性。有人說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語文學習不拘泥于課堂內,語文作業 也不完全是對課堂的檢測,更多的應是再思考,再感悟,再拓展,再延伸,再創造,允許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認可學生自主精神,主張學生的自由創新意識。在教讀完
語文作業 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本人要求每個學生建立“語文小倉庫”,這是一道長期作業 ,力爭每天摘抄積累300字,每周2000字。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作業 設計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布置課前預習培養學生勤查工具書的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的良好的寫字習慣。關注生活,豐富擴大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積淀,養成堅持練筆(寫日記)的習慣。一年多來,堅持寫日記的同學寫作已找到突破口,有幾個同學練筆字數達四、五萬字。
作業 設計要注重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加強閱讀積累。《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義務教育要求學生語文閱讀總量不少于400萬字,其中初中三年不少于260萬字。前面我要求學生每學期要看兩三本名著,如《愛的教育》《安徒生童話》《繁星春水》《魯濱孫飄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昆蟲記》等,我任教的兩個班級共建了一個圖書角,由學生管理借閱。
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文明舉止、穩重的談吐,也是語文作業 的內容。為了增強學生口頭表達的自信心,我的語文每節課“課前三分鐘”已推行了一年多。以學號為序,每節課一學生到講臺上完成不少于三分鐘的口頭表達,可以講故事,可以詩朗誦,可以主持智力競賽,可以解說NBA……要求態度自然大方,語言表達清楚、連貫,鍛煉自我展示才華,給同學們帶來知識,帶來快樂。借此機會,,激勵表揚一下這個學生。每節課首先表揚一下一個學生,一學期每個學生可以得到兩三次表揚鼓勵的機會。這種“口頭作業 ”實踐操作起來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總之,語文作業 的設計最終要體現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形成綜合能力,豐富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淺析語文作業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