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06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展望與備考(二)
現代文注重整體閱讀表達感受
作者:久隆模范中學高級教師 朱寄望
一份語文試卷的優劣,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現代文閱讀選材的精當與否,試題設計是否了注重個性差異。近幾年來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試題穩中有變,特色鮮明。
■現代文關注政治生活大事
西部大開發和建黨80周年是2001年人們生活中的兩件大事,“現代文閱讀(一)”《西部文化和西部開發》將考生熟聞而又較為生疏的西部開發這一大題目融入了西部文化之中,不僅使考點有了依托,而且能激發考生閱讀的興趣。其中第15題最為精彩。這是一道開放性的理解題,重在檢測考生在現代文閱讀中的聯想與感悟能力,即由所閱讀的材料聯想到“我們的生活”,進而感悟到日常生活中也充滿了“得”與“失”的辨證關系。對于“辯證關系”這一哲學概念,考生也許不甚明了,但由于命題者以通俗易懂的“相伴相隨”來加以即興點撥,所以絕大多數考生還是能準確理解的。本題的“開放性”還好在注重了考生的個體差異,沒有太多的束縛,考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作闡述和論證。
“現代文閱讀(二)”《山村傳圣火》雖未正面涉及中國共產黨建黨,但從背景的角度切入,使考生在關注政治生活大事的同時,增加了有關知識。其中的第21題一改以往題目中有答題要點提示的方式,要求考生自己來作完整的思考。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答題的難度,能較真實地反映考生整體閱讀理解及要點概括的能力。
■強化閱讀的趣味
2003年現代文閱讀材料的選取和試題的設計進一步向課外拓展延伸,注意到了時代性與文學性的統一,人文內涵與語言要素統一,重在考查考生的整體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現代文閱讀(一)”《奧林匹克新格言》雖然新格言的內容較為生疏,但奧運會學生還是熟知的,這樣,考點有了依托,也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其中第19題很出彩。這一題考查學生能否將課堂所學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它既引導考生關注身邊的語言現象,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運用語言的習慣。第17題很別致。這道題巧妙地將古詩文名句的記憶與現代文閱讀結合起來,考查了考生對知識的積累,也為學生如何恰當地運用古詩文有生命力的詩句作了一個導向。
“現代文閱讀(二)”《成全一棵樹》內容十分感人,字里行間充滿了人情味,洋溢著勇于戰勝困難與挫折的樂觀精神。試題的設計側重于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和內心情感的體驗。第24題,它要求考生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把表象的感受和較為理性的認識表達出來,既考了考生的思維能力,也考了考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凸現。語文學習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體現出綜合性,這就要求考查語言的材料應具有綜合性,測試的知識與能力也體現綜合性。2004年現代文閱讀的選材和試題兼顧了認讀、理解、應用、評價、鑒賞等多種層次的能力,也兼顧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二期課改”理念的多個側面。“現代文閱讀(一)”《蒙娜麗莎微笑揭密》一文的“相關鏈接”是我市中考語文試卷從未有過的呈現形式。在“相關鏈接”中有圖片也有文字,它們的價值和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增加卷面的可觀賞性,引起強化閱讀的趣味,更在于引發考生對知識探求的愿望,提高考生收集信息、篩選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第15題(1)的題干明確要求“閱讀正文和相關鏈接”來回答“蒙娜麗莎的微笑被稱為神秘的微笑”的原因,這是對“相關鏈接”的顯性考查;語文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利用它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完成第19題,其中蘊含了對“相關鏈接”的隱性運用。
總之,現代文閱讀理解試題的設計,將充分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充分考慮讓學生獲得的知識和形成的能力,最終都能落實在思維能力的檢測和語言的運用上。試題在穩中有進中的“進”,表現為進一步體現以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要求。
■具體語境中品析詞義
基于這些,我們在復習中應該優化思路。也就是要有計劃、有重點、有層次、比較科學地安排復習的過程與內容。現代文閱讀的復習,可進行單項復習和綜合復習。單項復習,就是對閱讀能力的基點進行一個一個地訓練。比如:把握語段的中心,概括語段的大意,理解語段的機構,劃分文段的層次,說明詞、句、段的表達作用,具體語境中品析詞義,體會句義,辨識理解文章的表現手法,展開聯想或表述感想,自由賞析或發表見解提出質疑等。先將這些基本的、基礎的能力點復習透,然后再綜合復習各種文體的文章閱讀。從應考的意義上來說,同學們應當注意綜合文體的閱讀訓練。如:2000年的《沙塵暴敲響了警鐘》就是一篇融說明和議論于一體的全新的實用文體。說明在前,議論在后,它既有說明文的特點,也有議論文的風格,有別于歷年說明文體以純說明語言為標準的體例,其選文的導向符合“二期課改”關于淡化文體的精神。又如2002年《讀書·養氣·寫作》就是一篇隨筆式的議論性文章。之所以選用這一類型的文章,是因為當今文壇與傳統意義的教學文體相一致的“議論文”已為數極少,取而代之的是實用性較強的、淡化文體的議論性、隨筆式文章。考試,不僅要考查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更要與社會實踐、時代氣息相符合。這類選文不僅符合淡化文體的要求,更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
■試題設計重視讀寫結合
2003年閱讀試題傳遞出的信息需要同學們引起高度重視。二期課改在2002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的標志之一就是初中、高中階段的起始年級開始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編寫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觀念,命題上也呈現出了三個方面的新氣象,即:多一點體驗;多一點選擇;多一點鑒賞。這些新氣象在2004年繼續顯現,2005年還將會出現。
從2004年第16題來看,這是一道綜合性很強、分值很高(占6分)的題目。這道理解題考的是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從閱讀習慣來說,考的是考生能否靜下心來,仔仔細細、一字不漏地讀文章;其次,從閱讀方法來說,考的是考生能否運用已有的知識來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以表格的方式來設計試題,在一定程度上為考生指點了閱讀方法,今后在讀到類似的文章時,可以以列表的形式有條理、分類別地梳理文中的知識。
縱觀近幾年來,我市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部分在選文、試題設計上的變化,整體趨勢是:以現代文學作品小說、散文等文學樣式為主;試題設計摒棄了煩瑣的基礎知識及詞典意義式的詞語解釋,避免了沒有價值的咬文嚼字,越來越重視讀寫結合以及對整體感知能力的考查。這些做法和經驗在2005年中考試題中應該得到傳承和發展。
上海2005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展望與備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