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實驗區的實驗任務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根據教育部頒發的《關于開展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推廣工作的意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主要任務是:
第一,驗證、修訂并正式頒布各學科課程標準。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過程中,各地要組織學習《綱要》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各實驗區要結合實驗及時了解新課程標準的可行性、科學性和適應性,并根據實驗情況分年度形成對課程標準的修改意見,為修改、完善和發展新的課程標準提供實驗依據。2003年,教育部將組織專家對各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并于2004年頒布修訂的各學科課程標準。
第二,形成教材編寫、審定和選用的有效機制。
為實行國家基本要求指導下的教材多樣化政策,國家將逐步建立教材編寫資格的核準制度,規定教材編寫人員的資格,規范教材編寫核準程序,各編寫組要提供教材編寫基本思路和樣章,經審查通過后方可編寫教材,并強調通過一系列制度鼓勵編寫高質量、有獨創性的教材,避免教材的低水平重復。同時,國家將逐步完善教材審查制度,建立教材審查委員庫,任何送審的教材必須通過初審方可出版、實驗。此外,將規范和完善教材選用制度,成立教材選用委員會,建立教材評價公告制度,通過實驗逐步形成教材選用的民主決策程序
第三,形成三級課程管理的具體工作機制。
逐步完善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明確各級權力主體在課程管理中的職責。其中,教育部主要負責總體規劃基礎教育課程,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定國家課程標準,積極試行新的課程評價制度。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據國家課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國家課程的計劃,開發地方課程,指導學校課程。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
第四,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
要逐步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學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關注教育實際,積極研究教學實際問題;要逐步形成關注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估制度,改變以往課堂教學評價偏重教師講課技巧的做法,關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強調教學對學生發展的積極作用;要重視有關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為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專業化成長提供支持等。形成積極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是新課程順利推廣的必要基礎和保障。
第五,初步形成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要進一步改革評價內容和方式,關注學生發展的不同需要,積極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積極功能。建立促進教師發展的評價體系,逐步形成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學生和家長等多方面共同參與的教師評價體系。建立促進課程不斷更新和發展的評價體系,逐步完善自下而上的課程評價和反饋機制,了解課程的適應性,并對課程不斷進行調整和修訂,促進課程的不斷發展。
第六,促進廣大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專業水平。
要特別重視教師培訓工作,利用多種方式組織廣大教師積極學習新課程,把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在參與實踐、研究和學習中逐步提高對新課程的理解和認同,進一步改善教育行為,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以上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任務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具有廣泛社會適應性的、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使學生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在實驗過程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國家級實驗區作為全國先期啟動的課程改革基地,更要承擔實驗、示范、培訓和輻射的重任,為新課程在全國的推廣積累經驗和提供支持。實驗區要充分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在實驗和驗證課程標準的同時,充分考慮實驗推廣工作,提高自身能力,包括課程隊伍、教師素質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建設等,積極探索,為新課程的實驗推廣工作提供多方面的示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