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篩選課程資源?
從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趨勢來看,凡是有助于創造出學生主動學習與和諧發展的資源都應該加以開發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資源才是具有開發和利用價值的課程資源,還必須通過篩選機制過濾才能確定。從課程理論的角度來講,至少要經過三個篩子的過濾篩選才能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價值。第一個篩子是教育哲學,即課程資源要有利于實現教育的理想和辦學的宗旨,反映社會的發展需要和進步方向。第二個篩子是學習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學生學習的內部條件相一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第三個篩子是教學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教師教育教學修養的現實水平相適應。所以,開發課程資源,特別是開發素材性課程資源,必須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會發展需要、學生發展需求、學習內容的整合邏輯和師生的心理邏輯。只有通過利用每一種經驗可能會產生的多重結果,才有可能使教學更加富有成效。為使課程資源的篩選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必須注意兩個重要原則。其一,優先性原則。學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遠非學校教育所能包攬,因而必須在可能的課程資源范圍內和在充分考慮課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點,精選那些對學生終身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課程資源,使之優先得到運用。比如,學校教育要承擔自己的責任,要幫助學生學會能夠建設性地參與社會生活的各種本領,那么它就必須對于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所應該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質以及社會為個人施展才能所提供的種種機會進行綜合的了解,做出恰當的判斷,篩選出重點內容并優先運用于課程。其二,適應性原則。課程的設計和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要考慮典型或普通學生的共性情況,更要考慮特定學生對象的具體特殊情況。如果要為特定教育對象確定恰當的目標,那么僅僅考慮他們已經學過的內容還不夠,還需要考慮他們現有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背景。
除了考慮學生群體的情況外,還要考慮教師群體的情況。只有這樣,課程資源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開發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