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下
新課程改革下 讓思想政治課教學“活”起來 城北中學 政治科 李蘭艷時下,新課程改革之風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學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但是新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索、合作的觀念并未深入人心。有些教師擺脫不了傳統觀念的束縛,為了一味追求升學率,以一張試卷定高低。在這種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是重書本,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重記憶,輕思考;重知識,輕技能;重接受,輕創造;重講授,輕自學;重共性,輕個性;重結果,輕過程。它的缺陷是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把知識與能力、覺悟割裂開來,忽視過程、方法,更難談得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師采取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當作一個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和貯存式的倉庫。這種封閉式的教學模式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尤其是思想政治課,學生總感覺枯燥無味。在他們的心目中,思想政治課就是“催眠課”,僅有教師在講臺上演“獨角戲”。我們的教師應該好好地自我反思一下,怎樣才能把學生原本以為枯燥無味的思想政治課變成他們喜愛、受歡迎的課呢?怎樣才能讓思想政治課“活”起來呢?據此,我淺談幾點體會,以求教同行。一、 要更新觀念,重新定位,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走進新課程,意味著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正確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念。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確立新的教學觀念。從本質上看,課堂教學意味著師生的交往,要求人人參與,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的角色地位發生巨大的轉變。首先,教師要放下“師道之尊”。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應該是學生求知途中的富有經驗的組織者,學生的求知伙伴。其次,要轉變角色,敢做學生的“學生”。新課改下,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整個教學應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怎樣做學生的“學生”呢?(1)“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教師應該與學生站在同一個臺上互動,成為“平等中的首席”。(2)“彎下腰來與學生探討”。教師要相信現在的孩子知識面較寬,有的方面比我們懂得多,我們自己在某些領域也有不懂之處,我們應與學生互學。(3)“豎起拇指給學生獎賞”。教師要由課堂的裁判者變為課堂學生的激勵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 二、要轉變教學方式,正確而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新課程的標準,強調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從過去“往容器內灌水”轉變成學生“取水”的幫助者、組織者和引導者。體現以生為本的現代教育觀,積極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大觀園”內主動參與,樂于探索,積極實踐。教師在課堂上應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我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四點看法。1、積極實踐“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將自己置于“發現者”、“探索者”的位置,通過自己的動腦、動手、動口,去思考、質疑、猜測、探索、實踐、評價,提出獨創的見解。同時教師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真正把學生當作朋友,耐心地傾聽他們的發言,認真地聆聽他們的提問。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敢于奇思異想,質疑問難。2、激發興趣,寓教于樂。興趣是成功的先導。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從興趣出發,讓學生在愉悅中獲取知識。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例:在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錄音,隨后給出問題:1978年在中國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她是一個春天?這位老人是誰?1992年中國又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1992又是一個春天呢?受歌曲的啟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會被激發,他們會紛紛舉手發言,并進行熱烈的討論,這時教師可適當地進行一些穿針引線。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解,而且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3、善于啟發,因勢利導。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從創設一定的情境入手,提出問題,讓學生動腦思考,然后因勢利導。如,在進行“調查報告”社會實踐時,安排學生進行《由電子游戲機引起的憂慮》這類學生感興趣的調查活動,提出如下問題:第一,當前對學生上網要憂慮什么,為何憂慮?第二,如何才能擺脫憂慮?在分析這些問題時,教師有意識地和現實情況聯系,這樣不僅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而且更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