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主題班會
懂 你
實驗學校 潘美玲
班會緣起:學校布置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經過問卷調查發現:全班64名學生中,知道父母生日的同學占9%,在家會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的占6%,經常與父母溝通談心的占 2%,在節日時向父母送禮物以示祝賀的占 2%……這些數字說明,學生的親情意識淡薄,只知享受,不懂感恩。因此,需要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
班會目的:
1、使學生了解親情,感悟親情,理解親情,學會感恩。
2、豐富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積累,激發學生的親情意識,由己及人,培養對親人、對他人,進而對祖國的感情。
活動準備:
1、準備節目,搜集相關的文章,歌曲,主持人準備串聯詞。
2、制作相關課件。
3、營造班會氛圍:裝飾教室,張貼對聯等。
4、邀請學生家長參加班會。
活動形式:散文朗誦、小品、舞蹈、唱歌(多媒體輔助)
活動過程:
(班會正式開始前播放音樂《懂 你》 主持人在音樂聲中入場)
主持人 開場白:
甲:一曲《懂你》把我們帶到母親身邊,帶到母親暖暖的情懷中。
乙:是啊,人生在世,誰無父母,誰沒有沐浴過父母的養育之恩。人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誰不能離開父母的呵護,教誨,影響和扶持?
甲:子女的一個個足跡,那一個不印記著父母的深深情誼;子女的一步步成長, 哪一步不浸透著父母的殷殷心血?
乙:父母養育子女,并不僅僅是為了傳宗接代,延續生命,更主要的是寄托一代接一代的厚望——長江后浪推前浪。
甲:父母對子女的感情是人世間最真誠,最無私,最深厚,最樸實的感情。為人子女者,你讀懂這份感情了嗎?
乙:你讀懂這份希望了嗎?
(合):七(11)班“懂您”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第一篇,創設情境,走進親情
活動一: 欣賞配樂散文《奇跡的名字叫父親》
目的:通過這首詩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感受父愛的博大深沉,真摯長久。
甲:有一個樸素但偉大的名字叫父親。
乙:有一種樸實但真誠的情感叫父愛。
甲:他用沾滿泥巴的雙腳為你開采一條平坦開闊的路。
乙:他用粗糙干裂的雙手為兒女撐開一張遮風擋雨的傘。
甲:父愛無言,卻博大深沉。
乙:父愛無語,卻真摯長久。
甲:下面請欣賞配樂散文《奇跡的名字叫父親》
活動二:聽后隨感(主持人談感受)
甲:讀一篇好文章如食甘甜的奶酪,越品越有滋味。
乙:讀一篇好文章如飲醇香的美酒,歷久彌香。
甲:好文章是圣潔的清泉,可以滌蕩心靈。
乙:好文章是睿智的大師,可以導航思想。
甲:這篇《奇跡的名字叫父親》讓你的心動了嗎?讓你的情動了嗎?
(乙提示學生隨意談感受)
活動三:欣賞情景劇:《握住母親的腳》
目的:通過欣賞情景劇,號召同學們回家也去親身為母親洗腳,回報母愛。
甲:母親的愛如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永遠不會懈怠和停止。我們的愛只是一條喧囂浮躁的小溪,常常會停滯和斷流。
乙:母親用她的手指量著我們的腳板長大,那雙手曾無數次濯洗過我們的腳丫。可是同學們,你為母親洗過一次腳嗎?你握過你母親的腳嗎?下面請欣賞情景劇:《握住母親的腳》
甲: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我們的付出,一輩子都嫌不夠,我們對父母的 回報,一瞬也會成為永恒。同學們,今天晚上,讓我們也握一握母親的腳,為母親洗一次腳吧。
第二篇:咀嚼往事,感悟親情
(主持人首先講述自己和母親的故事,感染和帶動其他學生采擷生活中美麗感人的生活細節,去感悟親情。)
第三篇,反思自我,再悟親情
活動四:欣賞小品《嘮叨媽媽》
目的:通過小品再現學生當中把“叮嚀”當作“嘮叨”, 把“期待” 當作“壓力”,對母愛的理解出錯的心理。讓學生有現實感。
甲: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還無法理解,當我們理解的時候已不再年輕。有些東西可以彌補,而有些事情卻永遠無法彌補。
乙:是啊,有時,我們會把“叮嚀”當作“嘮叨”把“期待”,當作“壓力”母愛無錯,而我們對母愛的理解卻常常出錯。下面請欣賞小品《嘮叨媽媽》。
活動五:敘述想法(把自己對親情的誤解,發生的矛盾,以后的打算說出來)
目的: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一步感受親情、提高對親情的認識深度。
甲:因為缺少理解,才會產生代溝,因為多了誤解,才會發生矛盾,十四歲的我們,幼稚與成熟共存,在我們一邊享受親情的時候,一邊又在忽略、誤解乃至曲解親情,就如小品中的人物一樣。同學們,看看我們自己吧,我們對父母有過多少關心,有過多少理解?又有過多少回報呢?今天,我們當著父母的面前,把我們曾有的懺悔,把我們對親情的認識,把我們今后的打算,親口講給我們的父母聽。
第四篇:歌頌親情、回報親情
活動六:欣賞舞蹈《燭光里的媽媽》
乙:烈日下揮汗如雨的父親累彎了脊背
甲:寒風里不輟勞作的母親熬白了青絲。
乙:那雙踏實干裂的腳啊,踏過了多少田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