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欣賞贊美、尊重——主題班會設計
班里鴉雀無聲。尤其是剛才說“廢話”的學生瞪著一雙驚恐的眼睛。強者與弱者明顯地顯現出來:老師在受到不恭敬之后,向全班展示了凜然不可侵犯的派頭,而學生只有驚恐。我們換一個角度想一想,教師講的每句話都是必要的嗎?“同學們有男生女生”,這種簡單的性別分類學生不言而喻,而學生急于知道老師要闡述的實質問題。這種教學上的迅速反饋不正說明學生不但會聽課,且有很強的判斷力嗎?這所謂的“廢話”后面,不正展示了學生敢于向教師挑戰嗎?遺憾的是學生沒有解釋的權利。
陶行知先生曾這樣告誡師范生:“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變成小孩子就是要尊重小孩子。尊重首先要接納。接納他們作為生命個體的全部,包括他們的優點和缺點。如果只接納他的優點而排斥他的缺點,教師將無法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習慣。尊重學生意味著師生關系平等,教師要理解孩子不同于大人的情感,同時又相信他們那不亞于大人的創造能力。
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平等還反映在教師對待學生干部方面。下面是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李嫄老師的教育案例:
我走進9班上課,發現坐在第一個的趙陽正肆無忌憚地抄班長王昆的作業。我很生氣,沒有批評趙陽而批評王昆:“你是怎么當班長的?”沒想到她頂撞我:“他說借我的看看,我不知道他抄。”我當然不能示弱:“他為什么借,你難道不明白?”“不明白。”生氣之余,我更驚訝:一向和我關系很好,又很聽話的她,竟然會給我下不來臺,并且蠻不講理!我不想讓王昆當眾挨批評,女孩子心重,我也不想讓自己下不了臺,因為我沒錯。于是我將兩個本拿走,讓趙陽下課找我。我并沒有叫王昆,我生氣她是干部還當眾頂我。
下課,趙陽來找我,拿走了本。而王昆沒來要本。過了兩天的一個中午,王昆走進辦公室,說沒有本不能做作業,一副不好意思、討好、并準備挨罵的表情。看她這樣,我沒有沖她發火:“知道了沒有,以后還這樣嗎?”她驚喜地使勁搖了搖頭,又點了點頭。
又過了幾天,我一進班,地上有紙,我很自然地說:“王昆,你是班長,怎么不管管……”她紅著臉深深低下了頭,彎下腰去撿紙。望著她瘦小的身軀,彎下的背影,我突然有一種不忍心的感覺。班長,是應該嚴格要求;但是因為是班長,她已經受了許多的委屈,連別人隨便扔在地上有紙,她也要負責任。我們對班長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她怎么能承擔班里的一切過錯呢?這副擔子是不是太重了??
干部幫助老師進行管理是必要的。但是,教師不能把責任全都壓到干部身上,更不能以老師的地位來苛求干部。因為,他們還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我們慶幸,李老師及時地認識到這一點,沒有為了老師的面子而傷害一顆委屈的心。
學生雖然在生理上還是不成熟的人,但在人格上自從他呱呱墜地時,就已經是完整的人了。忽視了對學生的應有尊重。學生對教師或者敬而不親,或者敬而遠之。教師的“家長制”作風,會完全把學生置于被動、消極的狀態。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對傳統意識的一次強烈沖擊。在幾千年的文化背景下,在中國的文化概念中,“尊敬”只能是晚輩對長輩而言,而“愛護”則是長輩對晚輩的專利。如果說,長輩“尊敬”晚輩,晚輩“愛護”長輩,那一定要被人認為是文化“短路”或者神經錯亂。“尊敬”師長是晚輩的義務,“愛護”學生是長輩的責任,也是權利。這樣一來,在“尊師愛生”的師生關系中,老師有權利有義務;但學生只承擔義務,不講權利。因此,“尊師愛生”忽略了學生的權利。
我們對一些忽視學生權利的做法已經視為正常自然,而且這種觀念早已深深積淀于意識深處,以至于習慣成自然,見怪不怪了。尊重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顯示教育的人情味和人性化色彩,有利于促進民主、平等的習慣意識的培養。